新能源車險保費比油車高63%,“車險刺客”成因及破局之道
“一年沒出險,過去燃油車保費是逐年遞減的,新能源險費下一年竟然貴了上千塊?!?/p>
社交平臺上,新能源車主對車險的吐槽屢見不鮮。進入2025下半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已穩(wěn)定超過50%,但尷尬的是,與同價位燃油車相比,電車保費始終居高不下,乃至被貼上了“車險刺客”的標簽。
行業(yè)數(shù)據(jù)顯示,新能源車的車均保費比油車高出63%,即便扣除車齡等因素,仍比油車貴10%—20%。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連續(xù)不出險、保費遞減”本是車主對車險的“默認認知”,可這一規(guī)則在部分新能源車身上似乎失效了。不少車主不得不精打細算“做減法”,甚至無奈棄保?!安皇撬嚫呷四懘?,是真的不劃算。”
一邊是滲透率持續(xù)走高,一邊是不滿聲浪漸起,“車險刺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未來又能否改善?
“車險刺客”花式跳漲
社交平臺上,有關“車險刺客”的吐槽幾乎涵蓋了從投保到理賠的全流程。
最普遍的,自然是電車與油車的保費差距。有網友總結不同價位的差異:10萬元級電車,每年保費比同價位油車貴1000—1500元;20萬元級差距最大,每年貴2500元;30萬元級差距反而縮小,每年貴500—1000元。
除了“普遍貴”,保費“花式跳漲”更讓人費解。有車主直言:“同一家保險公司,月初報價5800元,月底再問就漲到7225元;換另一家詢價,直接報出11300元,短短一個月差價好幾千?!?/p>
理賠環(huán)節(jié)的矛盾也很突出。有車主抱怨,自己的車托底傷及電池包,4S店判定需換整個電池包,保險公司卻堅持局部維修,雙方僵持不下導致理賠一拖再拖。
“定損標準不透明,我們反倒成了車企和保險公司博弈的犧牲品。”
不僅是電池,其他零部件的維修成本也讓車主們頭疼。有車主無奈表示:“修電池貴還能理解,可連尾燈輕微受損都要整體更換,燃油車幾百塊就能搞定,電車修下來要幾千。”
智能駕駛與保費的“倒掛”也讓車主困惑。平時,車企宣傳時會強調“智能駕駛提升安全性”,可實際中,不少配備智駕的車型,保費反而更高。
“既然是賣點,為啥要讓車主多掏保費?要是系統(tǒng)判斷失誤引發(fā)事故,責任該算誰的?”這類質疑在汽車論壇很普遍,“技術紅利沒享到,相關的保費成本倒要自己扛?!?/p>
面對車主不滿,保險公司解釋:新能源車年輕駕駛員多、營運車輛占比高,還存在大量“非營運身份、實際營運使用”的車輛,風險混雜推高保費。
數(shù)據(jù)顯示,新能源車35歲以下車主的占比,比燃油車高14%;非營運車險均價僅為營運車的一半,不少非家用新能源車“鉆空子”——按非營運車低價參保,加劇了風險與保費錯配。
但這樣的回復難以讓普通車主接受:“保險公司識別不了‘營運偽裝非營運’的風險,憑什么把成本轉嫁給合規(guī)車主?”“年齡和駕駛技術沒有必然聯(lián)系,總不能說年輕人開車就一定危險,這分明是年齡偏見?!?/p>
還有車主反映,自己的車只是注冊過網約車,從未實際營運且無任何出險記錄,保費仍比普通私家車高1—2倍,“一刀切”讓人心有不甘。
不少油轉電的車主吐槽“初期成本轉嫁”:“行業(yè)發(fā)展初期的額外成本,憑什么只讓消費者承擔?”
還有評論直言,矛盾若不解決,不僅會拉低車主的使用體驗,更可能成為新能源車市場進一步拓展的“絆腳石”。
保險理賠工作人員檢查車輛安全情況
“車險刺客”的由來
看似不合理的高保費背后,其實是多重行業(yè)現(xiàn)實因素的交織。
“車險刺客”的形成,首先繞不開歷史數(shù)據(jù)不足的問題。
燃油車有百年市場積累,風險模型成熟、定價均衡;而新能源車正處市場爆發(fā)期,每18個月就完成一次換代,保險公司的歷史理賠數(shù)據(jù)根本追不上新車上市速度,難以精準評估風險。
無法精準評估風險時,保險行業(yè)只能統(tǒng)一上浮保費以覆蓋損失——這導致即便從未出險的車主,也被動承受保費上漲壓力。部分新車型、小眾車因風險難量化,甚至被拒保,這種做法被批為“懶政式風控”。
除了數(shù)據(jù)短板,新能源保費高于油車,關鍵在于保費結構的差異。兩者的車險都包含交強險和商業(yè)險兩部分,不過,交強險作為用于賠償事故中第三方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強制保險,收費標準不分油車還是電車。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商業(yè)險,作為自愿投保險種,新能源車保費明顯更高:
◎ 第一,車損險是商業(yè)險核心,新能源車除基礎保障外,還需專門覆蓋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tǒng)”,而“三電”正是其軟肋,維修成本極高。
◎ 第二,第三者責任險定價規(guī)則與燃油車基本一致,但新能源車提速快、事故后果可能更嚴重,高功率車型保費會略高。
◎ 第三,專屬附加險如“電池衰減險”“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險”,雖單險年費僅幾百元,卻進一步拉大與燃油車的成本差距。
新能源汽車電池包檢修
若從車險定價的底層邏輯看,保費高低主要由維修成本和出險概率兩大因素決定,直白說就是“維修越貴、出險越頻繁,保費越高”,而新能源車恰恰在這兩點上都呈現(xiàn)“雙高”態(tài)勢。
先看維修成本。除了車身與電池一體化設計增加了維修難度,近年來新能源車的配置與智能化競爭激烈,高階輔助駕駛、高性能車機快速普及,原本豪車專屬的座椅按摩、后排超大屏幕等配置陸續(xù)下放,都讓風險水漲船高。
其次是售后端,新能源車維修依賴主機廠授權,4S店壟斷核心部件維修,配件價格高、選擇少;尤其在縣域市場,“三電”維修門店稀缺,局部地區(qū)的維修成本被進一步抬升。
更關鍵的是,高昂的維修成本還會間接放大定價公式里的另一個核心變量——出險概率。車輛需維修時,車主常面臨“出險理賠”或“第三方自修”選擇,可新能源車4S店維修價高,同樣的小磕小碰,燃油車車主可能自掏腰包避免影響后續(xù)保費,新能源車車主卻更傾向報案出險。
太平洋保險的數(shù)據(jù)也印證了這一點:2023年新能源汽車出險率30%,遠超燃油車的19%;平均每筆賠付金額約7200元,比燃油車高600元——“出險更頻繁”且“單次賠更多”,雙重因素推高了保費。
保險公司也不賺錢
車主抱怨保費高的同時,保險公司也滿是委屈——按常理“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新能源車險行業(yè)一直身處“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從2023年至今,我國新能源車險行業(yè)整體處于虧損狀態(tài)。其中2024年,行業(yè)收入突破1400億元,但虧損高達57億;且保費收入同比增長約53%,已結賠款增速卻達63%,“收錢趕不上賠錢”的倒掛現(xiàn)象明顯。
細分到車型,2024年有137個新能源車系賠付率超100%,相當于“保一臺虧一臺”,部分高風險車型賠付率甚至超150%;放眼全球,中國新能源車車險35.2%的保費增速遠超全球15%的平均水平,虧損規(guī)模卻居全球首位。
如此看來,“車險刺客”的出現(xiàn),部分也是險企為生存的無奈選擇。對整個行業(yè)而言,車險定價本是多方參與的博弈,可當前各方卻陷入“各自難”的僵局:
傳統(tǒng)保險公司受限于“數(shù)據(jù)依賴”,既改不了車輛安全設計,也插不了維修環(huán)節(jié),只能靠調保費被動控風險,治標不治本。
電池企業(yè)作為核心供應商,過去和保險環(huán)節(jié)缺乏協(xié)同,維修權限不開放,輕微損壞也要“只換不修”,難降理賠成本。
車企雖握有車輛數(shù)據(jù)與技術,但單靠自身涉足保險業(yè)務也力不從心:2024年特斯拉保險賠付率103.3%,遠高于美國車險行業(yè)66%的均值,連續(xù)三年承保虧損;比亞迪保險綜合成本率達308%,同樣顯著高于行業(yè)水平。
因此,想把“車險刺客”打下來,單靠某一方行不通,必須靠頂層設計推動行業(yè)生態(tài)圈協(xié)同。
今年1月,金融監(jiān)管總局、工信部、交通部、商務部等聯(lián)合發(fā)布了《深化改革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破局思路:
監(jiān)管層面,需進一步推動數(shù)據(jù)共享與維修權限開放,打破主機廠對售后維修的壟斷,鼓勵保險公司與電池廠商、第三方維修機構合作,構建多元化維修體系。
車企作為源頭,要靠迭代輔助駕駛技術減少人為事故,從設計上優(yōu)化一體化方案避免“小傷大修”。
目前行業(yè)已有積極嘗試:更多車企入局車險,部分推出“智駕險”,例如比亞迪憑借“產銷修一體”模式,2025上半年車險保費同比增1957%,印證了生態(tài)整合對風險控制的積極作用。
電池企業(yè)也在主動打破“封閉壁壘”,開放服務生態(tài)。例如寧德時代于2024年推出電池專項維修服務,將維修成本控制在1萬—2萬元,較整體更換下降80%以上,為降低售后費用提供了路徑。
再看保險公司,在獲得更多共享數(shù)據(jù)后,可從“事后理賠”轉向“事前防控”,通過車載設備糾正高危駕駛行為、監(jiān)測電池健康狀態(tài),提前排查隱患。
當各方合力推動技術迭代與模式創(chuàng)新,車險定價公式里的維修成本、出險概率等核心變量持續(xù)改善,保費自然會有下降空間。
寫在最后:
當前的“車險刺客”,本質是汽車產業(yè)迅猛變革與傳統(tǒng)保險模式短暫脫節(jié)的表現(xiàn)。
而要打破這種脫節(jié),未來的新能源車險不能只照搬傳統(tǒng)車險,而是要升級成保車輛使用、充電、軟件和自動駕駛等多方面風險的“移動出行保險”。
從長遠看,體系協(xié)同不僅能解決當下保費高的問題,更能釋放新能源車險的巨大市場潛力。中國太平集團認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總規(guī)模已超1.9萬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3.9萬億元,年均增速25%,而新能源車險正是這一增量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
車車科技董事長張磊判斷,到2027年前后,新能源車險有望實現(xiàn)盈利,屆時車險也將成為車企的重要收入來源。
隨著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合理的保費不僅將惠及廣大消費者,也能為新能源汽車的全面普及再推進一步。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