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降價自救,能否真正翻盤?
真正能被消費者感知到的,只有價格和體驗。
西貝被薅羊毛
代金券卻救不了西貝
國慶前夜,西貝突然宣布全線大幅降價,菜品普遍下調(diào)20%到40%,還疊加100元無門檻代金券。

這樣的力度,對于以往被貼上高價標簽的西貝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很多餐飲人第一時間就判斷:這不是普通促銷,而是西貝的自救之舉。

在過去半個月,西貝幾乎嘗試了所有辦法。
先是公開致歉,承諾對油品、兒童餐、出餐速度進行調(diào)整;接著推出“請客吃飯”活動,在全國發(fā)放100元堂食券。

當這些嘗試都無法平息質(zhì)疑聲時,西貝終于使出了最直接的手段——降價。
這種看似自我傷害的降價策略,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在預制菜爭議出現(xiàn)后,再多的溫情故事都無濟于事。
西貝曾試圖用“7歲孩子哭著要吃”這樣的煽情文案來緩解公眾的憤怒,但在如今的輿論環(huán)境下,這種溫情故事很快就被識破,淪為自我感動。
于是,西貝老板選擇暫時退場,清空社交平臺,把希望寄托在降價上。
對于消費者來說,西貝確實有“羊毛”可薅。
在小紅書上,能看到不少消費者花3.9元買饅頭就能領取到大額代金券。

還有網(wǎng)友僅用4塊錢,就買下了原來價值204元的餐品,甚至網(wǎng)上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薅羊毛”攻略。


幾天前還是讓人吐槽價格貴的網(wǎng)紅餐飲,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人人都能“薅羊毛”的平價餐館。網(wǎng)友們紛紛曬出賬單,靠疊加代金券,吃了一桌幾乎免費的飯。
然而,對西貝而言,這雖然是短期內(nèi)吸引客流的“奇招”,但能否挽回消費者的信任,才是真正的考驗。
放棄公關
西貝怎么贏回消費者?
不得不承認,西貝這次用價格換回了部分聲量,但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西貝認真思考:
第一,價格戰(zhàn)能帶來熱度,卻換不回消費者內(nèi)心的安全感。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人承認“西貝確實便宜了”,但緊接著就會質(zhì)疑“是不是偷工減料”。
過去的西貝,雖然價格貴,但能用“現(xiàn)做、新鮮、健康”的形象讓消費者心甘情愿買單??扇缃?,預制菜的質(zhì)疑打破了這種認知。
一旦顧客懷疑你在“割韭菜”,價格標簽就失去了說服力。
哪怕是打骨折式的降價,也無法讓人安心。
其二,西貝的降價并沒有完全解決品牌定位的困境。
在餐飲市場中,價格不僅是交易工具,更是區(qū)分客群的標志。高價代表著體驗和信任的溢價,低價則意味著大眾化的親民選擇。
當西貝放下身段打折時,高端消費者可能會覺得“不值了”,而大眾消費者也會疑惑“這不就和街邊餐館差不多嗎”。
這樣一來,西貝很容易陷入尷尬的中間地帶。
更關鍵的是,餐飲企業(yè)的現(xiàn)金流就像血脈一樣重要。西貝此時如此急切地大規(guī)模發(fā)券、全面降價,就是為了在國慶這個關鍵節(jié)點搶救客流。
但八天假期能讓西貝回血多少?能不能撐過年末?
這是更大的疑問。因為價格戰(zhàn)的后果很明顯:短期內(nèi)顧客盈門,長期卻可能透支利潤,甚至進一步稀釋品牌認知。
其三,降價的行為本身,已經(jīng)被消費者仔細審視。
不少消費者曬出“縮水菜”的對比照,指出降價背后是份量減少。比如羊腿依舊49元,但肉量只有一半。這種體驗感受比價格更致命:因為它意味著品牌在“討價還價”,而不是“實實在在”。

餐飲和電商不同,講究的是口碑復購和體驗沉淀,一旦消費者感到被騙,裂痕就很難修復。
換句話說,西貝這次降價就像一場豪賭:賭的是消費者只在乎便宜,而不會追問“值不值”。
但在注重體驗的消費環(huán)境里,這個賭注風險很大。
真正的自救
不是降價
如果說西貝現(xiàn)在陷入了困境,那么出路絕不是一味地“打骨折”降價。電商最前線認為,西貝必須做好兩件事。
第一,透明化,重建信任。
餐飲行業(yè)最忌諱模糊和遮掩,尤其是在預制菜爭議的輿論風口上。如果西貝繼續(xù)含糊其辭,只會讓消費者更加不信任。
相反,最好的辦法是徹底公開:哪些菜品是中央廚房加工的,哪些是門店現(xiàn)炒的,一清二楚。
敢于把食材與工藝公開展示,才能讓消費者重新判斷“值不值”。
第二,提升餐品和服務質(zhì)量,讓顧客覺得物有所值。
降價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只是單純地降低價格,而體驗沒有任何提升,就會讓人覺得是在“甩賣”。
西貝過去的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消費升級的機會,把草原牛羊肉、新鮮食材和地方風味打造成了品牌標簽。如今要自救,必須回到產(chǎn)品與體驗的根本。

比如,提高出品的穩(wěn)定性、優(yōu)化就餐流程、提供差異化服務。只有這樣,顧客才會覺得“雖然便宜,但依舊值得”。
在新零售參考看來,西貝要明白,餐飲品牌的長久發(fā)展,靠的是穩(wěn)定的信任資產(chǎn),而不是一次次的價格促銷。
海底撈能挺過風波,是因為它的服務始終能給顧客心理補償;麥當勞和肯德基能長期做活動,卻從不忽視產(chǎn)品的標準化體驗。
而西貝如果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再怎么花錢做補貼,也只是延緩危機的到來。
寫在最后:
短期內(nèi),西貝可能會迎來熱鬧的場面和大量客流,但從長遠來看,真正決定生死的不是價格,而是讓消費者覺得在西貝吃飯物有所值。
當一個餐飲品牌丟掉了“物有所值”這個原則,再多的補貼和折扣,也只能換來短暫的客流。
西貝的未來,就取決于這個選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