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諾獎:谷歌又成贏家?諾獎得主馬丁尼斯的谷歌緣何聚散?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量子電路 (Quantum circuitry) 領域的三位開拓者——約翰·克拉克 (John Clarke)、米歇爾·德沃雷 (Michel H. Devoret) 和約翰·馬丁尼斯 (John M. Martinis)。他們率先證明了隧穿和能量量子化這類奇特的量子現(xiàn)象,能在日常可見的宏觀電路 (Electrical circuits) 中發(fā)生。
在這些卓越的科學成就背后,三位得主有著各自獨特的人生和鮮為人知的故事。
約翰·克拉克:追求極致的精密工匠

約翰·克拉克年近八旬,是三人中的前輩。這位劍橋出身的實驗物理學家,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奉獻了五十多年學術(shù)生涯。他在超導領域成就斐然,行事一絲不茍,對“創(chuàng)造”充滿熱愛,堪稱傳奇。
克拉克從小就展現(xiàn)出超強的動手能力,對機械玩意兒著迷。每年圣誕節(jié),父母都會送他金屬拼裝玩具(Meccano sets)的升級套件,他能用這些零件拼出成百上千種機器。

這種拼裝玩具套件是克拉克小時候的最愛 | Billy Black
高中時,他用從劍橋大學退役的EDSAC - 1計算機上“淘”來的真空管,親手打造了一臺可運轉(zhuǎn)的模擬計算機。他親自到大學實驗室求研究人員給他舊零件,一位科學家給了他裝有48個真空管的機箱。這臺模擬計算機后來被他帶到學校解微分方程。
克拉克不僅在科學上出色,還是優(yōu)秀的運動員,擔任過三年高中田徑隊隊長。他是短跑兼跨欄好手,在100碼和440碼項目上創(chuàng)造過個人最佳紀錄,還涉足三級跳遠。體育鍛煉出的紀律和好勝心,助力了他的學術(shù)追求。

1976年,克拉克在伯克利實驗室進行量子糾纏實驗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Graphic Arts /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同事們說,約翰·克拉克的實驗室干凈整潔,“能直接在地上用餐”。他的工作空間井然有序,電線盤繞整齊,儀器設備標簽清晰,毫無雜亂和噪音。他對精確的執(zhí)著追求,是其科研風格的寫照。學生們私下稱他為“超導界的禪師”。
米歇爾·德沃雷:融匯想象與現(xiàn)實的探索者

72歲的德沃雷為團隊帶來了獨特的歐洲氣質(zhì)。這位法裔美籍物理學家在耶魯大學任教,以大膽理論與量子器件的巧妙結(jié)合著稱。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在法國獲博士學位的他到美國加州,以博士后研究員身份加入克拉克的伯克利實驗室。他“充滿歐洲風情的理論膽識”與克拉克“基于經(jīng)驗的嚴謹”相互碰撞。德沃雷總愛問“如果我們試試這個會怎樣?”,這種探索精神激勵團隊不斷前進。
完成2年博士后研究后,德沃雷回法國繼續(xù)學術(shù)生涯。二十年后,耶魯大學量子實驗室想挖他,沒想到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隨父親在耶魯所在的紐黑文住過一年,喜歡美國生活的“異國情調(diào)”。
德沃雷除了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任教,還是谷歌Quantum AI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要是谷歌,估計會發(fā)公關(guān)稿:“我司員工連續(xù)兩年斬獲諾獎。加入本司,你就是諾獎的下一個得主!”)
約翰·馬丁尼斯:知行合一的夢想家

67歲的馬丁尼斯是三人組中的“加州實用派”,他永不疲倦、親力親為,被譽為“物理學家中的工程師”。
馬丁尼斯自稱是“明確的樂觀主義者”,研究時專注目標。他認為自己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源于這種性格。他常引用彼得·蒂爾(Peter Thiel)的《從0到1》中的話表達自己:“一個明確的樂觀主義者會決定一件最好的事情,然后去做。”

彼得·蒂爾(Peter Thiel)的《從0到1》是馬丁尼斯喜歡的書籍 | roblilwall.com
當別人為理論問題爭論時,馬丁尼斯可能在為新芯片布線徹夜工作。他堅持親手調(diào)整線纜、焊接元件,“工匠精神”貫穿其職業(yè)生涯。同事說,比起在會議室討論,更可能在稀釋制冷機 (Dilution refrigerator) 旁看到他擰螺絲。
馬丁尼斯最知名的身份是“谷歌科學家”。2014年,谷歌花數(shù)百萬美元將他和他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實驗室招入,組建量子硬件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9年10月,馬丁尼斯團隊在“懸鈴木”53量子比特 (Qubit) 處理器上實現(xiàn)了“量子優(yōu)越性” (Quantum supremacy)。這項計算強大的經(jīng)典超級計算機需數(shù)千年才能完成,這一成就登上全球媒體頭條,被稱為量子技術(shù)領域的“萊特兄弟時刻”。
然而,2020年,事業(yè)正盛的馬丁尼斯離開谷歌。他稱這是“和平分手”,他認可谷歌研究團隊能力,只是“性格和研究風格不合”。

(過去式的)“谷歌科學家”或許是馬丁尼斯最為人所知的身份 | thequantuminsider.com
PS:除了量子問題,馬丁尼斯在采訪中被問最多的就是“你為什么加入谷歌”和“你為什么離開谷歌”。
這三位科學家就像一支配合默契的實驗室樂隊,一位追求精確,一位充滿創(chuàng)意,一位勇于實踐。
上世紀80年代,他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小實驗室里,用超導材料搭建出能實現(xiàn)量子“隧穿”的電路,證明量子力學法則能在宏觀電路中出現(xiàn)。
幾十年后,這條開創(chuàng)性道路通向了量子計算機,也讓他們走向了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殿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果殼”(ID:Guokr42),作者:窗敲雨,Luna,沈知涵,36氪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