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讓文物“活”起來,打造“博物館之城”新風貌

《經(jīng)濟日報》2025年10月25日9版
有這樣一種說法:“先有吉林城,后有吉林省”。吉林市,這座被松花江環(huán)繞的城市,因江水呈“倒S形”穿城而過,得名“江城”。松花江不僅帶來了霧凇等自然奇觀,更孕育了綿延不息的歷史文化,像東/西團山遺址、夫余古國、明代造船廠、打牲烏拉衙門等。
江水奔騰不息,帶走了夫余鹿鳴、渤海鐘聲、烏拉旗影,卻把深厚的歷史沉淀在了兩岸。如今,吉林市圍繞“一條江、一座城、一方文化、一部城市發(fā)展史”的“博物館之城”建設目標,加強對歷史文脈的梳理、對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以及對多元業(yè)態(tài)的創(chuàng)新融合,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千年歷史留印記
要是有人說東北“沒文化”,吉林市肯定不認同。
據(jù)《吉林省志》記載,西漢時期,夫余人就在吉林地區(qū)建立了夫余古國,國都設在東團山一帶。鼎盛時,夫余國疆域千里,人口20余萬,延續(xù)約700年。
在松花江東岸、鐵路橋旁,有個高出平地約50米的橢圓形小山包,形似菜團子,這就是東團山。沿著狹窄土路往上走,有一座二層建筑,二樓正舉辦“鹿山風云——東團山遺址夫余王城展”,從遺址分布、城址規(guī)模、建筑構件、墓葬等級4個方面介紹了東團山文化遺址的歷史及價值。
吉林市豐滿區(qū)文旅局副局長姚則聞介紹:“這件古陶器的紋飾和形制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是判斷其年代的重要依據(jù),也能讓人們直觀了解夫余人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
中學退休教師金貞女從小在江城長大,退休后深入游覽家鄉(xiāng),才發(fā)現(xiàn)東團山、西團山遺址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她感慨道:“以前每天隔江望著這片山巒,卻從未深入了解過,現(xiàn)在真切感受到家鄉(xiāng)悠久的文明脈絡?!?/p>
文明如江水般川流不息。明朝永樂年間,為加強對東北地區(qū)的管轄,在此設立造船廠。遼東都指揮使劉清曾三次領軍到松花江畔造船,兩次刻字留念。如今,在松花江豐滿大壩一側的阿什哈達摩崖,兩處明代石刻仍清晰記錄著當時的情景。
江畔的斧鑿槳聲推動了吉林城的建設。吉林水師營博物館講解員盛旭說:“明代船廠的興起,帶來人口聚集,促進經(jīng)濟繁榮,最終‘堆起了一座城’。”清朝為抗擊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擾,于順治十三年在吉林烏拉重建船廠,修造戰(zhàn)船,組建水師。吉林水師營博物館在原船廠遺址基礎上擴建,通過景觀復原、雕塑及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生動再現(xiàn)了吉林水師營的歷史。游客在這里能了解到吉林水師營的赫赫戰(zhàn)功,感受當年船廠造船的繁忙景象,仿佛回到了金戈鐵馬的歲月。
與關內(nèi)的行省制不同,清朝在東北地區(qū)實行“軍府制”。“吉林烏拉”(滿語為“沿江的城池”)作為吉林將軍的駐地存在了200多年,直到光緒年間才設立吉林省。基于這樣的行政建制史,吉林建制博物館去年6月揭牌開放。它是目前東北地區(qū)唯一以城市建制歷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豐富的地圖、印章、官員帽服等充分展現(xiàn)了吉林市地域文化特點。該館資深講解員王桂春表示:“在這里回望歷史,能深刻感受到‘先有吉林城,后有吉林省’的含義?!?/p>
多元文化展風采
作為滿族的重要發(fā)祥地,吉林有著濃郁的民俗文化。
在吉林市船營區(qū)德勝路47號,有一座在王百川居宅舊址基礎上建成的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它是典型的東北民居二進四合院落。該館通過靜態(tài)展示和活態(tài)表演,生動展示了吉林地區(qū)滿族烏拉部的源流、生產(chǎn)生活習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康乾東巡等重要歷史知識。
該館副館長楊超介紹,博物館不僅注重展陳內(nèi)容,還積極開展“行走的博物館”進校園、“我在博物館里畫文物”、滿族服飾體驗打卡等活動,讓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更易感知。
吉林市的文化基因是多元的,有民俗的絢爛、工業(yè)的厚重,還有戲曲的悠長。
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機器局,是東北地區(qū)洋務運動的見證,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yè)的縮影。如今,吉林機器局舊址已改造成展覽館,斑駁的鐵皮間、舊時的大門牌樓保存完好,長滿苔蘚的磚瓦上還能看到“1929”字樣。展覽館內(nèi),時間軸標注著關鍵節(jié)點:1883年建成投產(chǎn),1900年遭沙俄侵略軍摧毀,1952年成為支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重要兵工廠。老廠房里的實物訴說著中國近代工業(yè)的艱辛起步和輝煌歷程。
70多歲的退休工人武哲,在一臺老車床前駐足,他抬起因工傷變形的手指輕觸展柜,感慨道:“我在吉林市一家工廠干了一輩子沖壓工,這些機床和我當年用的差不多。在這里重溫機器史,我為國人的自立圖強精神深感自豪?!?/p>
吉林被譽為京劇的“第二故鄉(xiāng)”。清末民初,以牛子厚為代表的吉林商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喜連成”科班(后改名“富連成”),培養(yǎng)了梅蘭芳、周信芳等京劇名角。走進吉林市的京劇出科博物館,能看到珍貴的戲服、道具、劇本等文物,還能通過觸摸屏、VR設備等互動裝置,體驗京劇的化妝技巧、唱腔和身段。每逢周三,這里會舉辦公益化妝課,專業(yè)京劇演員現(xiàn)場教授臉譜繪制與旦角化妝技巧。喜連成京劇公園項目負責人霍星竹說:“希望通過這些公益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京劇、喜愛京劇,傳承這份文化遺產(chǎn)?!?/p>
如今,在吉林市的街頭巷尾,仍能聽到皮黃聲韻。周末傍晚,吉林市百年老店新興園餃子館,大堂一側的京劇舞臺讓票友沉醉其中,興致高的還會登臺唱念,邊吃餃子邊過把戲癮。
除了豐厚的文化資源,1976年3月,一場罕見的隕石雨降臨吉林市,讓這座城市更具魅力。其中的“吉林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保持著世界最大石隕石紀錄。
穿過“時空隧道”,一塊巨型隕石矗立在吉林市博物館的環(huán)形展廳中央,這就是“吉林一號”隕石。在幽藍燈光下,它訴說著宇宙的奧秘。吉林市博物館副館長孫至申說:“這里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很多家長帶孩子來探訪隕石,為學習文化、探索宇宙開啟夢想之門?!?/p>
創(chuàng)新業(yè)態(tài)煥活力
要讓博物館“活”起來,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很重要,吉林市積極進行探索。
在吉林機器局舊址院內(nèi),有一座由集裝箱改造的“1881咖啡店”,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打卡地。人們在這里品嘗咖啡,感受百年工業(yè)文明的厚重。
吉林機器制造局展覽館副館長葉子說:“工業(yè)遺產(chǎn)不應只是冰冷的機器,加入咖啡香味和讀書聲,更符合當下文旅潮流?!睓C器局原址上的表正書院已改造成研學基地,院內(nèi)還新增了戶外射擊等休閑項目。
人參是吉林省特產(chǎn),吉林官參局博物館用鹿骨簽子、開山鏟、鐵簽子等工具還原了長白山采參習俗,還推出沉浸式采參體驗區(qū),游客購買“參票”就可以體驗挖人參、定等級、參與拍賣、裝箱封存等過程,開啟人參文化之旅。
此外,官參局博物館以傳統(tǒng)參藥智慧為基礎,融合現(xiàn)代生活美學,開發(fā)出“人參皂”“人參護手霜”“人參面膜”等系列護膚品,推出“三‘參’有幸”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很受消費者歡迎。該博物館運營主管于沅鑫介紹,在去年的“攜手外賓看江城”活動中,外國友人在這里辨識參形、品讀清代賬本、體驗采參,還踴躍購買人參制品,他們表示:“以前只知道中國有長白山人參,來了才知道一株人參背后竟蘊藏著千年的山林智慧與人文故事?!?/p>
在松花江同一側,與吉林官參局博物館隔一條小路,有一座府邸。它原為清末盛京將軍依克唐阿的老宅,后由其曾孫張連山于1941年改建為東洋式別墅。去年2月,該府邸的產(chǎn)權單位將整個一層對外免費開放,不改變建筑結構、布局及外觀,依托文物建筑布置展板和老照片,讓觀眾感受吉林市歷史。
吉海鐵路吉林總站舊址也完成了轉型,它外形像雄獅伏臥,是電影《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電視劇《人世間》等影視作品的取景地,被譽為“中國最文藝的火車站”。如今,這座站房被改造成集茶歇、旅拍、文創(chuàng)市集于一體的文旅地標,開放數(shù)月游客量就突破20萬人次,成為影視取景與城市打卡的熱門場所??傉九f址工作人員宋亞男說,站房還定期舉辦音樂會、讀書會等主題活動,全力打造集文化、休閑、社交于一體的城市文化客廳。
吉林市文廣旅局副局長、文物局局長李智淵介紹,全市已有文博場館84家,其中國家備案博物館40家,平均每4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密度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歷史并未遠去,它以博物館等新形式在當代生活中煥發(fā)生機;吉林市也因歷史文化精神的注入,更加歷久彌新,堅定地走向新的輝煌。
編輯:彥召
校對:張也
審核:吳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