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追不上中國,最根本的癥結是什么?
作者:鎮(zhèn)長助理
來源:大樹鎮(zhèn)長
01
很多中國人在看待印度這個國家時,往往都有種不切實際的對比,且得出來的結論往往是非常極端的。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都會感覺到印度國內差異巨大,宗教思想嚴重,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很多底層的人毫無夢想,懶惰、不知進取,進而得出了這就是印度人的民族性格,不適合發(fā)展工業(yè)化的結論。
事實上,我們只看到了印度貧弱的表面現象,而未觸碰其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縱觀世界近現代史,所謂的懶惰不知進取的民族性格,嚴重限制了國家發(fā)展的論調,其實是個偽命題。
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人經常嘲笑德意志地區(qū)的人保守、麻木、僵化、毫無希望,80多年后,法國人就開始被這些毫無希望的人暴打。
100多年前,西奧多羅斯福評價中國人:腐敗、墮落、畏懼戰(zhàn)爭、貪圖享受。100多年后,中國就成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模樣。
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為桀亡。社會發(fā)展自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靠的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機理,和民族性、劣根性沒什么關系。
印度人不是外星人,和其他國家一樣生活在地球上,你用社會經濟邏輯去一樣可以解釋印度現代化的矛盾:印度現代化進程落后中國,是因為現代化是有非常大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往往足以摧毀現在整個印度。
這個代價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土地問題。
02
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都需要修建工廠、大樓、住宅、超市、醫(yī)院、學校、公共交通等設施,這些都需要大量土地。而且,這些設施不會去修到深山老林、沼澤沙漠中,需要的就是好的耕地,好的地段。
印度是一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國家,人均不到2畝耕地。大部分國民是農民,他們的生活收入主要靠土地上的種植收入,收入很低。即使是如此低的收入,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有。
如果,此時土地被征收了,農民的情況或許還好一些,因為他們多少還有點補償款。關鍵是那些佃農,佃農是沒有補償的,因為他們不是土地所有者。
印度的農民有多少?9億多,占了印度總人口的66%。
印度的佃農有多少?2億多,占了印度農民的近乎30%。
印度的佃農,一般都是租地主或者富農家的地,借地主家的錢才能活下去。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以上,需要交給地主。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收成減少,還不起錢,生活就難以為繼。所以一旦土地被征收,就是變相的殺了他們。
所以在印度,每年都有很多農民(佃農)自殺。根據印度國家犯罪登記局(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的數據顯示,2016年印度有11379名農民自殺。因為這些公開的數字過于驚人,自2016年以來,莫迪政府要求不再發(fā)布有關印度農民自殺人數的官方數據。
土地關乎印度農民(佃農)的出路,所以土地征收的問題在印度非常的敏感。印度政府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要求土地征收時必須征得70%-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才可以。
在2015年時,莫迪政府為了解決土地征收老大難的問題,要求修改《土地征收法案》,將這個比例從70%~80%進一步的降低。結果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抗議活動,莫迪政府只能收回這項提案。
也因此,印度最反對土地征收的,不是農民,而是佃農。而且佃農非常容易被地主所綁架,如果大家有興趣去印度做一些農民(佃農)上街散步的調查,留意一下背后的組織者,十有八九是大地主動員的,想利用佃農們的鬧,來提高土地收購價格。
農民生活困難的現象在中國也廣泛存在,但是中國的情況遠沒有印度那么嚴重。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徹底完成了土地革命,土地不屬于地主。地主階級被我們徹底丟進了歷史垃圾堆。
相比之下,印度建國后的土地改革根本不徹底。
當年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它本身就是國內資產階級與大土地所有者組成聯盟,類似國民黨。
比如印度國父尼赫魯,他的家族就是克什米爾首屈一指的大地主。
除此之外,圣雄甘地的主要資助者是印度最大的財團之一,比爾拉財團。甘地遇刺的那個莊園,其實就是比爾拉為其提供的。
所以,讓這些大地主的臺前人物革自己的命是根本不可能的。
甘地和尼赫魯曾號召大地主們主動捐獻,或者是通過政府贖買,或者是立法限制大地主土地數量,鼓勵他們把土地分給農民,可想而知,根本不可能會有什么效果。
也因此,印度的土改被印度國內稱為最大的政治豆腐渣工程。
03
同樣早該被丟進歷史垃圾堆的種姓制度和野蠻宗教,在印度卻始終大有市場。它們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就是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時維護土地分配不平等的現狀。
“你的窮困是天經地義的,你的苦難也是天經地義的,你只有受夠了苦難,才能通過投胎的方式,變成高種姓……”
但是現在的印度,推行的西方那種現代民主制度,是人人平等那一套,是一人一票那一套。
然后,底層群眾有了這種平等意識,就開始表達不滿了,原本想著認命的人就開始不認命了,原本想著自殺的人也不想著自殺了,開始反抗現實了。
2018年3月份,40000多名農民在Ashok Dhawale的帶領下,從納西克步行一個月來到孟買,抗議政府的土地征收項目。而抗議的對象,就是印度第一條高鐵項目。
但這樣的西式民主對印度的疾病是無效的。
一來,農民和佃農不可能把壓迫他們的地主選下臺;二來,農民和佃農在經濟上依附地主,地主們又是各級官員的“金主”和“票主”,政府根本觸動不了地主們的利益。
而國家要發(fā)展,就一定要征地,否則根本沒地方建工廠、修鐵路。地主們抓住政府的痛點,不斷煽動農民、佃農們鬧事以抬高地價,而利益勾連的地方政府長期默許了這種行為。
比如,韓國浦項制鐵長期打算在印度投資建設現代化的鋼鐵廠,可因為需要征收大量的土地,結果導致了當地人的強烈反對,最后無疾而終。
比如,現在日本中標印度高鐵,低息貸款,高技術投資,手把手的教管理,什么優(yōu)惠都有??梢坏┥婕暗酵恋卣魇諉栴},整個計劃直接卡殼了。
整個國家的發(fā)展,因為地主階級陷入了死結。地主是吃租子的,才不管有沒有工廠、有沒有鐵路呢。
好不容易湊夠納稅人的血汗,高價征收了地主的土地后,噩夢更是剛剛開始。
土地被征收走了,農民生活難以為繼,又無田可種,只能進城。但是由于印度教育水平低下,僅74.37%的人口識字(2018年數據),熟練使用英語的人口只占3%左右。
同時,印度方言又特別多,許多人別說無法閱讀和寫作,和不同地區(qū)的人交流都難,因此無法加入勞動大軍或從事非熟練勞動。
佃農們就更慘了,地主們的土地征收后,是不會分給他們多少錢的,他們連在城市買房租房的資本都沒有,到了城市后立刻成為了失業(yè)人員,最后只能聚集在貧民窟里。
印度的貧民窟有多少人呢?2011年統計為6500萬,占了城市人口的17%左右。按照這個比例,到今年這個數字會達到1個億,和整個廣東省的總人口相當。
想想看,一整個廣東省的人口都住在貧民窟里,這是個多么可怕的數字!
為了穩(wěn)定貧民窟里這么多人(選票)不出大亂子,政府需要給貧民窟提供各種政策,保護貧民窟的人還能活下去。
比如,貧民在某個無主地居住幾年以上,政府就承認這里就是他的,城市建設經過貧民窟,拆遷要給補償;比如在貧民窟里修建簡易的學校、診所、教堂等等,來維持貧民窟的正常運行;比如到大選的時候,就有政客來貧民窟拉選票,發(fā)放免費或者廉價的食物,承諾未來將會給他們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等等。
然而,所有的政策,都會轉化成城市的財政負擔。
也就是說,農村接受現代化的成本后,再以無地農民進城生活在貧民窟的方式,轉移到了城市,給城市發(fā)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繼而延緩了現代化進程。
9億農民,近三分之一佃農,還有1億人的貧民窟。如果這么多人口得不到穩(wěn)定,那么對社會而言是一個非常巨大的不穩(wěn)定因素。
想要消化這些人口,唯一可能就是做大蛋糕,提供更多就業(yè)機會??蓜偛耪f了,印度的工業(yè)化的最大障礙就是價格高昂的土地。
又一次陷入了死結。
可以說,印度經濟發(fā)展的緩慢,與他的土地改革的失敗是有密切關系的。如果印度完成不了土地改革,就根本無法難取得長久的經濟發(fā)展動力。
04
沒有經過土改的印度,幾乎是全球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困局的一個縮影。
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尼……幾乎都有著相似的命運。
甚至對比一些國家,印度目前的現代化搞得還算不錯了。印度有著亞洲面積第一的耕地面積和優(yōu)越的農業(yè)條件,使得農民流出農村的時候,還能保證城市的糧食供給,這使得國內政治維持了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
可也許,這就到此為止了。
如果印度真的加快城市化建設,加快工業(yè)化速度,也就意味著農民失去土地的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流入貧民窟。
一旦遭遇比較大的危機,很容易造成糧食產量的下滑、城市失業(yè)率增加、通脹率加速增長,底層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
唯一能改善現狀的工業(yè)化,恐怕也很難搞得成。長年累月的問題積累,使得印度的社會結構非常脆弱。只要現代化的過程稍微有些加速,印度就難以承受這種代價。
記住,印度國內是有印共(毛)游擊隊的。民國黃金十年的背后,是小農的破產,是中國共產黨巨大發(fā)展的十年。印度國內貧困人口的增加,必將會給予印共(毛)更多的發(fā)展空間。2003-2008年是印度經濟發(fā)展最快的一段時間,也是印共(毛)發(fā)展最快的時候。
面對極度不滿的百姓,地主階層為了防止他們指向自己,不停地讓臺前的官僚對外轉嫁矛盾。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克什米爾地區(qū)等把戲,人們已經看膩了,如今,只能把戲臺子往幾十年都沒敢招惹的中國那邊搭搭。
還算莫迪清醒,他雖是靠民粹上臺,卻深深知道誰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敵人,沒順他們的意思,把和中國的爭執(zhí)擴大化。也因此,他被許多國民視為“軟弱派”,乃至支持率動搖。
05
印度的未來在哪里?
有很多人說,印度需要學習中國,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土地問題,即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但其實這個說法……過于輕松了。印度確實需要革命,革命的目標就是要解決國內的土地矛盾、宗教矛盾、種姓矛盾、階級矛盾、族群矛盾等等。但是這些矛盾根深蒂固,根本無法用一場革命解決問題,它需要一場又一場的革命。
比如中國,就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同時,與殖民主義戰(zhàn)爭、與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與國內封建/買辦/官僚資本主義勢力的戰(zhàn)爭、與美蘇的博弈等等深刻地塑造了共和國的昂揚的精氣神。
相比之下,印度的歷史是分裂的、獨立是賜予的,建國是妥協的,需要補的課太多了。
而且,當下的和平世界,已不再是革命如火如荼的時代,印度完全錯過了歷史窗口期。一旦發(fā)生大規(guī)模動蕩,一定引來列強乃至周邊鄰國的干涉。
且混亂一滋生,國內分裂主義勢必抬頭。到時候,南印度、錫克人、東北邦的分裂主義勢力勢必崛起,內戰(zhàn)不可避免。
印度本就是個在幾十年前被強行捏在一起的國家,十里不同音,宗教種族問題嚴重,邦和邦之間竟然還有關稅,嚴重缺乏國家共識。
莫迪的印人黨似乎找到了秘訣,那就是使用印度教做黏合劑。但這個是治標不治本的,一來,這使得印人黨只能向宗教勢力妥協,二來,這也僅僅能團結國內八成人口)。
莫迪是很厲害,但可想而知,任何強人到了印度領導人崗位,都只能是裱糊。
要革命,就會大分裂;不革命,凝滯的現狀就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短痛還是長痛都不再重要,因為社會矛盾尖銳的印度已然承受不了一點點刺激。
死結,死結,死結。印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陷入了死結。
印度想解決土地問題嗎?當然想。
印度想搞工業(yè)化、加快現代化建設嗎?當然想。
印度想超越中國嗎?做夢都想??!
可是,歷史和當下給了它這樣的機會嗎?
為印度嘆息。為我們慶幸。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