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家庭,才能養(yǎng)出“放松”? 的小孩?
每一個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都會暗暗下定決心,“我要給孩子一生的幸?!?。
對于一些父母來說,也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讓孩子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對于更多的父母來說,可能是教育——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一定程度上有比父母更好的命運,從“即使你在鍋里賣鐵,也要為孩子學習”到“雞娃之風盛行”。
但是事實上,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定更快樂嗎?
很多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父母親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實際上是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反應。
這種注重情緒感受并提供情緒指導的育兒方式,是一種以前沒有被識別出來的獨特的育兒方式,但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影響孩子。
今日本文我們就來談談:父母對待情感的態(tài)度,如何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第一,“我只是有情緒,被母親當成壞孩子”:不同父母的情感教育
從我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記憶中,我都被貼上了“不懂事”的標簽,讓大人頭疼。
我學習成績很好,從來沒有做過任何離經(jīng)叛道的事情。這個標簽的來源是我經(jīng)常發(fā)脾氣。我媽媽不喜歡我的負面情緒。她討厭我的憤怒和悲傷。她總是希望我能快速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孩子一定要開心”。年輕的時候,如果她生氣了,她會打我,甚至從我哭的時候就把我留在原地。
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這沒什么問題。后來,我坐在咨詢室里,列出了我的“罪行”。:"我自私,脾氣暴躁,所以別人不喜歡我。"
顧問問問:“誰這么說你?”
我有點愣住了,想了想,“媽媽總是這么說我?!?/p>
"什么時候?"
"每一次我有情緒,不高興的時候。"
孩子有情緒很正常啊,不是你的錯。
顧問的話讓我想了很多,于是我開始思考自己對負面情緒的看法。
每次有負面情緒,我都覺得很糟糕,但我不知道如何改變。我不知所措,無法安撫自己,總是給別人帶來麻煩——我更自責。
后來我才知道,這樣的情感體驗,叫做“元情緒”,心理學家最早使用這個術語。 John D. Mayer 和 Peter Salovey 使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和體驗,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父母(或其他主要育兒人)最初如何對待你的情緒,也就是所謂的“情感教育”,包括:父母對自己情緒的表達和調(diào)節(jié),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反應,以及對孩子情緒的指導和討論。(Lynn Fainsilber Katz et al.2012)。
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兩類。(John M. Gottman,2012):
第一,情感指導父母:
她們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非常敏感,孩子不必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使情緒升級(比如哭);
它們可以幫助兒童用語言描述 TA 感覺到的全部情緒,驗證孩子的情緒;
她們并不覺得負面情緒不好,把它當作親密或教學的機會;
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負面情緒。當他們有負面情緒而沒有不當行為時,他們認為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他們會試圖和孩子一起處理情緒問題。
? 《奇跡男孩》
第二,情緒否定型父母:
她們不太關注自己或孩子(或他人)的低強度情緒;
他們把不良影響當成毒素,所以他們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他們更喜歡快樂的孩子;
她們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非常不耐煩,甚至可能僅僅因為孩子生氣就懲罰他,即使孩子沒有任何不當行為;
她們對情緒沒有具體的詞匯,所以也無法描述孩子的情緒,并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引起的問題;
她們認為孩子強烈的情緒是一種要求,是她們“被迫”要處理的問題:這本身并不有趣,也不值得關注。比如,當他們難過的時候,他們經(jīng)常用分心的方法讓孩子變得更好,偶爾也會用安慰,但這種耐心是有限的。
在生活中,他們認為要強調(diào)積極的一面。感到反省或?qū)徱曌约旱膬?nèi)心是浪費時間,甚至是危險。
情感否定型父母不一定冷酷、嚴格,他們也可能非常溫暖,盡職盡責——他們只是對孩子的情感世界視而不見。
因此,作為一個孩子,很難發(fā)現(xiàn)你仍然健康成長,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也許只有到了一定階段,你才會意識到原來那些不起眼的情緒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父母對待情感的態(tài)度,影響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1. 孩子通過父母對自己情緒的態(tài)度來決定父母的愛。
在孩子眼里,如果我的情緒被接受和引導,我通常會覺得自己很可愛,父母也很愛我。如果父母否認、回避甚至懲罰我的情緒,那么我一定是一個不好的孩子,一個不被人喜歡的孩子。
這一生最初確立的自我認知,將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自尊心。
2. 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還是影響整體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 (Anby,2014)
Mayer 其他人認為“一種被評價為失控、不可接受、長期的負面情緒是有破壞性的。但是,如果這些評價顛倒過來,感覺自己的情緒處于控制之中,很快就會改變,那么整體感覺的破壞性就會小很多?!保∕ayer, John D. &Gaschke, Yvonne N., 1988)
在一項青少年研究中,更加能夠接受和表達自己情緒的母親,她們的孩子整體抑郁癥狀較低,自尊心較高,情緒問題較少。(Katz&Hunter,2007)。
此外,元情緒體驗,如情緒清晰度和情緒修復,可以預測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能夠意識到情緒并表達出來的人比抑郁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更高層次的生活滿意度;在困難的情況下,能夠調(diào)整自己心理現(xiàn)象的人會關注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從困難中更快地恢復正常。(Extremera et al.,2009)。
3. 影響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的建立
父母更傾向于情感引導的孩子通常更善于社交,社交能力強,同伴關系更好。這種社交能力包括解決沖突、妥協(xié)的能力、感同身受困難伙伴的能力等。-這些內(nèi)容通常發(fā)生在家庭中重要的情感聯(lián)系中。(Lynn Fainsilber Katz et al., 2012)。
?《奇跡男孩》
適應元情緒,如幽默與自嘲,或傾訴與交流,能使人在不破壞關系的情況下,更好地容忍和管理負面情緒。(Butler et al., 2003年),甚至對關系都有好處。否定、回避、冷暴力、情緒攻擊等其他處理方法會損害一個人的情感生活和人際關系。(Butler et al., 2003)。
所以人們常說找伴侶找“情緒穩(wěn)定”的人——不是說沒有情緒,而是說這個人的情緒對策比較成熟,防止負面情緒被破壞。
婚姻治療大師 John M. Gottman 還發(fā)現(xiàn),夫妻之間的大部分矛盾一般在于他們的元情緒不匹配——比如一方認為“負面情緒是增進溝通理解的機會”,另一方認為“負面情緒會毀了一段感情”。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家庭關系,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告訴你如何看待情緒,如何處理情緒。
第三,情感上的再撫養(yǎng):自我和下一代
在顧問的支持下,我意識到媽媽小時候處理我情緒不好的方法, 起初,我有點生氣:“他們怎么能這樣對待我?”但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媽媽也處理不了自己的心情——她容易焦慮,對一點意外情況的容忍度很低;也很難從情緒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需求。
接著我明白了——你們很難要求一個心干的人給你們水喝。
“情緒否定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與個人成長經(jīng)歷有關——他們大多年輕時沒有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也與時代和文化背景有關——集體文化不善于表達和討論個人感受,尤其是消極的,追求“善良”。
但是我們又慢慢地改變了——再一次從情感上養(yǎng)育自己,再一次成為父母的下一代。
目前,許多兒科專家開始關注父母的情感體驗,制定以情感為核心的育兒計劃,并向父母傳授撫養(yǎng)行為,以支持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澳大利亞的Tuning in to Kids,教父母如何成為情感教練,與孩子進行情感聯(lián)系,學會驗證和引導孩子的感受;還有情感發(fā)展的親子互動療法(PCIT-ED ),強調(diào)人際關系,教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情緒。
有關研究人員認為,相關情緒發(fā)展的撫養(yǎng)內(nèi)容與兒童大腦信號的積極變化有著獨特的聯(lián)系,這些行為和生物變化可能會代代相傳。(Joan L. Luby et al., 2019)。
當我們關心自己的感受,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討論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感受做出反應時,也許我們也是下一代最珍貴的禮物?!?/p>
這將是一把大傘,幫助每個人走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暴風雨。
?海蒂和爺爺
參考文獻:
Lynn Fainsilber Katz, Ashley C.Maliken and Nicole M. Stettler.(2012).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 sophy: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Volume Number 0,Pages 1-6
John M. Gottman Ph.D.The Science of Trust: Emotional Attunement for Couples.(P)2012 Brilliance Audio, Inc.
Anby, Nicholas K.; Cameron, Ian M.; Calhoun, Amrit T.; Buchanan, Gregory M. (2014-). A Brie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elf-Control, Meta-Mood, and Subjective Vitality. Mindfulness. 6 (5): 1071–1081.doi:10.1007/s12671-014-0356-5
Mayer, John D.; Gaschke, Yvonne N. (1988). The experience and meta-experience of m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1): 102–111. doi:10.1037/0022-3514.55.1.102
Katz,L.F., & Hunter, E. C.(2007). Matern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Social Development,16,343-360.
Extremera, Natalio; Durán, Auxiliadora; Rey, Lourdes (2009).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rait meta-mood and perceived stress on life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 (2): 116–121. doi:10.1016/j.paid.2009.02.007
The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Emotion Development for Treatment of Preschool Depression
Joan L. Luby, MD Kirsten Gilbert, PhD Diana Whalen, PhD.Rebecca Tillman, MA.Deanna M. Barch, PhD.(2019).The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Emotion Development for Treatment of Preschool Depression.doi:10.1016/j.jaac.2019.07.937
本文來自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簡單心理(ID:作者:寒冰,編輯:jdxl2000):Kuma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