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指標”“告警”:美股“最瘋”、A股“洼地”投資者該怎么做?
知名投資大師巴菲特有知名的“巴菲特指標”,用股市的總市值和GNP(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用來衡量股市的估值水平,如果超過100%被認為進入警戒區(qū),低于80%則被認為存在較強的增長潛力。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股市的“巴菲特指標”已經超過100%的警戒區(qū),其中美股已經超過170%,如果考慮到疫情可能導致今年全球經濟出現負增長,這一比值還會進一步上升。對A股來說,目前“巴菲特指標”雖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經濟增長也比較穩(wěn)健,但如果考慮到香港H股、海外中概股的龐大市值以及大量在“排隊”的新股,未來仍然存在“長胖不長高”的可能。
“巴菲特指標”全球“亮紅燈”,A股“風景獨好”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全球股市總市值超過88萬億美元,而去年全球生產總值為87.75萬億美元,“巴菲特指標”已經超過100%,“紅燈”亮起。相比往年全球經濟還能夠通過正增長來逐步化解“巴菲特指標”過高的泡沫,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經濟體出現負增長,“巴菲特指標”按今年的生產總值計算恐怕還會更高。而在2007年底和2018年初,這一指標都曾經超過100%,全球股市之后也的確發(fā)生大回調。更令人憂慮的是,作為全球股市的龍頭美股,“巴菲特指標”的比例更高,已經超過170%,而美國的經濟成長和股市上漲之間同樣存在明顯的背離。這也無怪乎這一指標的提出者巴菲特本人,在二季度進一步將現金儲備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位,而且還罕見大舉增持黃金股,體現出巴菲特本人對美股乃至全球股市估值水平的警惕。
美股在疫情和經濟并未好轉的情況下,用注入巨量流動性“打雞血”的方式維持股市強勢,進而出現“大到不能倒”的情況,最終如何收場還不得而知。如果能通過經濟快速恢復增長來“做實”高估值,那么這種“時間換空間”的手法對全球股市的直接沖擊將會比較緩和。而如果是出現刺破泡沫的“硬著陸”,那么一場風暴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對開放程度日深的A股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對美股和全球股市的“巴菲特指標”高低,A股投資者不可存有“自掃門前雪”的心態(tài),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的動態(tài)不可放松。
讓投資者略微寬心的是,A股的“巴菲特指標”相對合理,目前大約處于75%左右的水平,不僅遠低于美股和全球的平均水平,甚至還處于“巴菲特指標”設定的可投資范圍內。同時,中國今年的經濟有望取得正增長,發(fā)展態(tài)勢比大部分經濟體要好,到年底的時候總市值的增長未必會大幅提升“巴菲特指標”,可謂“這邊風景獨好”。對全球投資者來說,這一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A股的“洼地效應”,未來在面對全球市場震蕩時有望展現出更好的韌性。
全球化下單一股市“巴菲特指標”的局限性
對比“巴菲特指標”,盡管美股存在泡沫而A股有上升潛力,但在全球化環(huán)境下,單一股市的“巴菲特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20年前巴菲特提出這一指標之時,目前股市的全球化水平更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巴菲特指標”的有效性。這里所說的全球化,除了境外資金進入本國市場,不同無風險利率水平的資金面對同一估值水平的股市有不同的風險偏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境外公司的市值以及本國公司海外營收、凈利潤比重的提升。以美股為例,在過去20年的全球化深化過程中,有大量的境外公司在美股上市,同時美國公司在海外取得利潤的比例也在上升,這部分來自海外的市值混在美股總市值中,和美國自身的生產總值進行對比,計算股市的估值水平顯然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海外的成份越大,偏差也就越大。這也是近年來美股的“巴菲特指標”逐步走高,并未立刻引發(fā)股市大幅回調的內在原因之一。
和美股相反,A股的全球化程度更多體現在本國公司市值的“對外輸出”方面。除了在A股上市,許多中國公司選擇海外市場上市,其中以港股和美股為最大宗。這也意味著,把A股市值和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簡單對比同樣存在偏差。如果說從“巴菲特指標”來看,美股的有所高估、A股有所低估的話,二者的差距并不像指標所反應出的那么大。
“長胖不長高”的隱憂和個股分化的大趨勢
除了海外上市部分的市值因素之外,在目前注冊制擴大實施、新股擴容速度加快的情況下,A股也極可能出現總市值增加、指數原地踏步的現象,特別是類似螞蟻集團等大市值公司在A股上市,更容易產生這種“長胖不長高”的現象。事實上,這一現象在過去十年已經有所體現。2011年10月至今,滬深兩市的總市值增加了2.2倍左右,而同期滬深300指數只增長了82%左右,差距不可謂不大。如果考慮到許多投資者頻繁交易帶來的“摩擦成本”,大部分投資者跑贏指數的難度較大,超越總市值膨脹的幅度更是難上加難。
“長胖不長高”是指數的隱憂,而個股分化更是影響投資者長期績效的重要因素。有統計顯示,如果投資者在10年前以“射飛鏢”的方式隨機買入股票并長期持有,那么有超過50%的概率會出現虧損,跑輸上證企業(yè)債指數5.32%年化收益率的概率更超過80%,實現保值增值的難度極大。未來新股上市家數的增多,分化的趨勢也會更加明顯,靠運氣買股長期持有的風險將會越來越大,A股市值增長的“蛋糕”將會更加集中在少數頭部公司中。因此,投資者在看到A股“巴菲特指標”較低的有利因素的同時,也需要進行多方位思考,摒棄無腦持股的做法,盡可能參與龍頭公司或指數基金,增強長期投資的勝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