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的冰與火,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的“豐滿”與“骨感”
碳酸鋰,從炙手可熱走向如履薄冰。
據碳酸鋰期貨的數據顯示,主力合約 LC2401(最早交割合約)已跌破 19 萬元 / 噸,拖累現(xiàn)貨價格不斷走低。
詭異的是,碳酸鋰的上游卻一派 " 熱火朝天 ",大佬們卻爭奪鋰礦打得 " 頭破血流 "。
那么,市場對碳酸鋰價格的預期為何呈現(xiàn)兩極分化?預期對立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的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
正所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碳酸鋰向下,鋰礦向上
碳酸鋰期貨,曾被業(yè)界寄予厚望。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 年電池級碳酸鋰均價低至 4.7 萬元 / 噸,之后一路上揚,到了 2022 年 11 月突破 60 萬元 / 噸大關,創(chuàng)下歷史極值。
不承想,盛極而衰。
碳酸鋰跌下 " 神壇 ",這中間毫無抵抗之力,價格一度逼近 15 萬元 / 噸的 " 生死線 ",令業(yè)界大跌眼鏡。
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曾預計 2023 年動力電池總出貨量增長率將從近 100% 降低至 50% 左右," 下半年碳酸鋰價格將降至 35 萬元 / 噸至 40 萬元 / 噸 "。
復盤來看,上述預計顯然保守了。
彼時,悲觀情緒占了上風。
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在 2023 年百人會論壇上表示:" 估計還會進一步下降,探到 10 萬元 / 噸以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為了應對非理性下跌,碳酸鋰期貨于 2023 年 7 月 21 日上線,但并未如之前預期的那樣扭轉單邊下跌的趨勢。
按理說,碳酸鋰價格持續(xù)回落,鋰礦的價值也會受到沖擊。
然而,事實卻完全相反。
2023 年 2 月 20 日,新疆若羌縣瓦石峽南鋰礦勘查探礦權被志特新材以 60.88 億元的價格拿下,溢價為 385 倍。
到了 8 月 11 日,四川省金川縣李家溝北鋰礦勘查探礦權被四川能投以 10.1 億元的價格競得,溢價為 1771 倍。
而 8 月 13 日,四川省馬爾康市加達鋰礦勘查探礦權被大中礦業(yè)以 42.06 億元的價格落槌,溢價 1317 倍。
不難看出,溢價走勢與碳酸鋰價格背道而馳。
需要注意的是,財大氣粗的寧德時代參與了 8 月的兩次鋰礦 " 爭奪 ",非但成立了礦產資源勘查的新公司,更是通過參股的天宜鋰業(yè)間接參與競拍。
可惜的是,兩次爭奪均與之無緣,可見競拍何等激烈。
譬如,競拍成功的大中礦業(yè),須一次性繳納 42.06 億元,這相當于其近七年的凈利潤之和,且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持有的貨幣資金也不過 13.54 億元。
供需失衡,資本卡位
一言以蔽之,資本依然看好碳酸鋰,否則不會下如此重注,而看好與看衰并存的背后,原因有三。
首先,供需失衡。
近年來,碳酸鋰產能失衡一直是行業(yè)揮之不去的痛點。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的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為 545.9GWh,累計裝車量為 294.6GWh,累計裝車量僅為累計產量的 53%。
如此一來,庫存高企。
更為糟糕的是,這個趨勢短時間難以改變。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 年 ~2025 年,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預計分別為 442GWh、567GWh 和 696GWh,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預計分別為 712.4GWh、918GWh 和 1160GWh;而僅國內六大主流動力電池企業(yè)的產能將分別達到 1548GWh、2093GWh 和 2808GWh。
此背景下,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期貨尚未完善。
目前參與碳酸鋰期貨交易的企業(yè)主要是九嶺鋰業(yè)、永興鋰業(yè)、盛新鋰能等,以云母礦提鋰為主,而天齊鋰業(yè)、贛鋒鋰業(yè)、鹽湖股份等暫未入局。
高工鋰電表示:" 由于原料類型、廠家規(guī)模等因素存在差異,不同品質碳酸鋰市場售價不同。交割倉庫的產品的品質具有不確定性,無法實現(xiàn)產品定制化,廠家交割意向不足。"
通俗易懂地說,碳酸鋰期貨尚未完善,對平抑價格、縮短波動周期的能力有待提升。
再次,鈉電池崛起。
產業(yè)鏈苦碳酸鋰久矣,不斷尋找平替材料,因而鈉電池起勢,搭載寧德時代鈉電池的首款新車預計 2023 年第四季度上市,采用的是鈉電池與鋰電池混裝的方案;而比亞迪也將采用上述混裝方案。
中科海鈉創(chuàng)始人胡勇勝曾判斷,鈉電池推廣期成本在 0.5 元 /Wh~0.7 元 /Wh,發(fā)展期成本為 0.3 元 /Wh~0.5 元 /Wh,爆發(fā)期成本在 0.3 元 /Wh 以下。
理想狀態(tài)之下,鈉電池比鋰電池便宜 20%~30%。
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曾表示:" 寧德時代的鈉電池將于 2023 年實現(xiàn)產業(yè)化,能量密度達 160 KW/kg,和磷酸鐵鋰有一定差距,但技術還在不斷迭代,且鈉電池的功率和快充特性都比鋰電池更具優(yōu)勢,在低溫情況下依然保持 90% 的放電效率。"
寧德時代業(yè)績不俗
最后,一體化打法盛行。
為了不被碳酸鋰 " 卡脖子 ",近年來無論是動力電池巨頭亦或是車企,紛紛布局鋰礦、涉足碳酸鋰,從而分享上游的漲價紅利。
對此," 華夏能源網 " 表示:" 上游企業(yè)殺向下游,下游企業(yè)向上游沖鋒,如同已經相對成熟的風電、光伏新能源行業(yè)一樣,一體化在鋰電池行業(yè)正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決戰(zhàn)一體化,正成為了鋰電行業(yè)的重要走向。"
簡而言之,相比價格波動,資本更為在意的是行業(yè)話語權。
短期承壓,長期向好
其實,碳酸鋰的冰與火,折射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夢想和現(xiàn)實。
一方面,替代燃油車的勢不可擋。
汽車產業(y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tǒng)燃油汽車向下,新能源汽車向上,此消彼長已成為行業(yè)的共識。
甚至,某新能源車企打出 " 油電同價 " 的旗幟,試圖進一步蠶食燃油車的份額。
據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車將迎來爆發(fā)式增長,預計到 2025 年在全球汽車銷量中的份額將超過 50%。
此背景下,賽道風光無限。
關于此,從 " 越南特斯拉 "VinFast 上市之后的表現(xiàn)就可見一斑,登陸納斯達克之后市值一度突破兩千億美元大關,勢頭直逼正版特斯拉。
VinFast 依然虧損
以上可見,碳酸鋰的遠愿一派光明。
另外一方面,短期增長乏力。
雖然長期趨勢向上,但短期成長成色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
據乘聯(lián)會的數據顯示,2022 年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為 567.4 萬輛,同比增長 90.0%;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為 308 萬輛,同比增長 37.3%。
增速放緩,肉眼可見。
更為關鍵的是,混動 2023 年上半年的增速為 97.9%,而純電同期的增速為 19.8%,明顯不在一個位次。
須知,混動的平均單車電池裝載量不及純電,如此一定程度上也壓制了碳酸鋰的需求。
" 墨柯觀鋰 " 表示:" 這一輪碳酸鋰價格周期的最低點可能是 5 萬 / 噸 ~6 萬元 / 噸,會在后年的某個時點出現(xiàn)。到那時,價格會穿透大多數礦企的成本線,導致總的供需格局發(fā)生逆轉,從而開啟下一個周期。"
總而言之,這波碳酸鋰的下行周期或仍要持續(xù)一段時間,但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不斷攻城拔寨,碳酸鋰處于一個增量市場。
那么,有 " 鋰 " 走遍天下,仍是行業(yè)的主基調。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