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地圖:補齊短板方能行穩(wěn)致遠
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即便面臨巨額虧損和漫長的投入周期,但出于對智慧交通、自動駕駛和本地生活的戰(zhàn)略考量,各大廠仍在地圖領域持續(xù)“砸錢”。
尤其是在AI時代,行業(yè)正展開一場全新的競爭。近日,“地圖三巨頭”之一的高德,在百度之后高調宣布全面AI化,宣稱要將空間智能融入用戶日常出行生活場景,并推出具備自主推理能力的出行生活智能體“小高老師”,實現(xiàn)“行前 - 行中 - 行后”的全旅程AI服務。
眾多分析認為,無論是百度、高德,還是其他企業(yè),“AI化”都是必經之路。在數(shù)字經濟時代,“地圖”已從單純的導航工具,轉變?yōu)檫B接現(xiàn)實世界與數(shù)字世界的入口?!暗貓DAI三國殺”不僅關乎企業(yè)市場份額,還會影響城市智慧交通和本地生活服務的格局。
然而,與廠商的積極推動不同,用戶對地圖市場的AI化持謹慎態(tài)度。
車主姚姐表示:“升級了APP,但AI功能對我沒什么用。”在她看來,使用地圖只希望導航更精準,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
車主李哥也說:“升級了AI系統(tǒng),反而更難用了。之前圖標指向清晰,多了AI步導后,我都‘轉向’了?!?/p>
雖然廠商不會放棄數(shù)字服務的商業(yè)機遇,但目前企業(yè)所描繪的AI出行愿景,還只是“空中樓閣”,尚未實現(xiàn)真正的智能出行。
01 對“AI地圖”不滿的用戶
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李哥,對AI一直充滿期待,堅信AI會成為新的生產力。
一些公司宣布全面AI化且應用處于內測時,李哥四處找資源獲取“邀請碼”。
但結果讓他失望。他坦言:“AI雷聲大雨點小,基本功能缺失,語音識別錯誤多,開語音導航還會改目的地?!?/p>
李哥還發(fā)現(xiàn),升級AI系統(tǒng)后,圖標指向不如以前清晰,多了AI步導反而讓自己“轉向”,他覺得自己白費勁找邀請碼了。
此外,李哥認為地圖功能臃腫,用戶只想要簡單的導航軟件,可地圖公司不斷嵌入功能,廣告還多且關不掉,他希望能關閉那些借錢貸款廣告。
而姚姐每次出門都用導航,她不在意地圖有無AI功能,更關心導航功能是否改善。
比如,她用某地圖APP的AI功能搜索去“某某奶茶店”,AI卻理解成去其他城市的同名奶茶店,換各種提醒都沒用,她覺得還不如不用AI。
圖:社交平臺關于“AI地圖”的相關討論 來源:小紅書 《聽筒Tech截圖》
在姚姐看來,地圖公司連傳統(tǒng)導航功能都沒做好。
有一次她在高速上,導航把她定位到2公里外的鄉(xiāng)間小路上。還有在高速盤橋時,多個出口導航不清晰,她在路口不知所措,十分危險,而且這種情況還出現(xiàn)了幾次。
姚姐說:“出門辦事要安全第一,時間都是計劃好的,用導航就希望準確、別誤事。地圖公司與其搞花里胡哨的AI功能,不如做好原始導航。”
不止姚姐和李哥對AI地圖有意見。社交平臺上,“規(guī)劃路線不合理、語音助手不智能”“廣告泛濫、導航變‘導購’”“會員制與數(shù)據(jù)壟斷”“隱私泄露”等話題也受到關注。
當然,也有車主覺得AI地圖帶來了方便。
有車主在社交平臺說:“能隨時和AI對話,告訴它目的地和途經點,就能規(guī)劃道路?!边€有網(wǎng)友表示:“它能規(guī)劃道路,還能定制AI旅游套餐,‘導航’成了行動搭子。”
02 AI地圖的崛起與隱憂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yè)快速滲透,地圖導航領域也不例外。
從傳統(tǒng)GPS導航到如今的智能路線規(guī)劃、實時交通預測,AI地圖已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必備工具。
特別是近一兩年,頭部企業(yè)紛紛探索與AI深度融合,一場出行效率與體驗的革命正在悄然發(fā)生。
2024年10月,百度地圖宣布作為 “首家地圖AI智能體” 入駐藍心小V智能體廣場,用戶可打開出游路書,查看通勤路況、步行騎行導航等。
今年,百度地圖官微宣布推出智能眼鏡解決方案,并接入DeepSeek,能根據(jù)用戶要求推薦周圍目的地,但還沒有擬人化的AI助手,需手動輸入搜索內容。
今年8月,高德推出AI擬人化形象用于地圖導航,這意味著地圖導航不僅是工具,未來還能成為生活出行的向導。
然而,隨著AI地圖的普及,其背后的技術缺陷、數(shù)據(jù)隱私問題和商業(yè)競爭亂象也逐漸顯現(xiàn)。越來越多的用戶指出,AI地圖并非完美,甚至有些“坑”讓人無奈。
圖:地圖公司APP首頁情況 來源:百度地圖(左)、騰訊地圖(中)、高德地圖(右) 《聽筒Tech截圖》
業(yè)內人士大林認為,AI地圖“聰明”與“愚蠢”并存,這與地圖行業(yè)的技術成熟度和商業(yè)模式有關。目前AI地圖行業(yè)面臨挑戰(zhàn),還有優(yōu)化空間。
比如,智能路線規(guī)劃是AI地圖的核心功能之一,但用戶常遇到不合理的導航建議。大林解釋說:“算法過度依賴歷史數(shù)據(jù),忽略實時路況變化,明明有更近的路,AI卻推薦繞行路線。”
曾有用戶反饋,某地圖APP在山區(qū)導航時,把車輛引到未開放路段,因為AI沒識別出來。在交通預測方面,AI號稱能預測擁堵,但遇到突發(fā)事故或極端天氣,反應往往滯后,導致用戶被困車流。
大林認為,這些問題源于數(shù)據(jù)滯后和算法偏見。AI依賴歷史數(shù)據(jù)訓練,現(xiàn)實路況變化快,數(shù)據(jù)更新不及時會誤判。而且部分AI地圖會優(yōu)先推薦合作商家的路線,而非最優(yōu)路徑。
另外,AI語音助手本應提升駕駛安全性,但實際會出現(xiàn)誤聽指令、機械播報等問題。
這是因為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還不成熟,在多方言、嘈雜環(huán)境下的識別準確率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吐槽的廣告泛濫問題,在升級AI應用后仍未改善,甚至有用戶覺得未來AI廣告會更多。
實際上,地圖公司的盈利模式和用戶體驗存在沖突。頭部企業(yè)做地圖投入巨大,急需盈利。
以某頭部地圖公司為例,今年才首次盈利,財報顯示其主要收入來自廣告、車企合作和本地生活服務導流,開屏和信息流廣告貢獻約60 - 70%的營收。
這導致廣告泛濫,導航變“導購”成了常態(tài),承載了大量商業(yè)推廣。
這些技術不完善和商業(yè)套路,讓用戶質疑:AI地圖是服務用戶,還是“收割”用戶?
03 “填坑”,才能走得更遠
升級AI系統(tǒng)后,隱私問題也更嚴重了。
社交平臺上有用戶說:“你的行蹤,AI比你自己更清楚。”
姚姐表示,她看地圖圖片時不小心觸發(fā)AI工具,找不到關閉按鈕,AI還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調取了她前幾次的搜索記錄,讓她有被偷窺的感覺。
大林也指出,AI地圖需要用戶位置信息,但很多APP存在過度收集問題。
比如,用戶不主動用導航,APP也在后臺記錄位置。部分企業(yè)為了廣告主精準投放,可能會把用戶軌跡和行為數(shù)據(jù)賣給第三方,存在隱私泄露風險。
不過,李哥認為AI地圖潛力不可忽視,地圖AI化勢在必行。從技術角度,他提出了未來的優(yōu)化方向。
比如,提升算法透明度,讓用戶了解路線推薦邏輯,減少“黑箱”感;引入用戶反饋機制,優(yōu)化AI學習能力。
此外,商家可以融合更多AI技術,結合自動駕駛數(shù)據(jù)提供更精準的實時路況,利用AR技術提升復雜路口導航的直觀性。
大林也提到,地圖公司要加強隱私保護,平衡商業(yè)化和用戶體驗。
例如,提供“隱私導航”模式,允許用戶選擇不記錄行程;遵守法律法規(guī),避免濫用用戶信息。
在平衡商業(yè)化和用戶體驗方面,商家可以限制廣告推送頻率,確保導航核心功能不受干擾;探索更合理的盈利模式,如企業(yè)定制服務,而非依賴用戶付費。
姚姐指出,商家應挖掘更多維度的服務,而不是依賴廣告和信息流這種粗放的盈利模式,用戶更希望導航簡約、簡單、直接。
在大模型時代,很多應用會被AI重構或替代,地圖APP也會成為智能體的一部分,拓展定位與導航的維度。
AI地圖的崛起是科技進步的體現(xiàn),但發(fā)展中暴露的問題提醒我們,忽視用戶體驗和隱私保護,最終會讓用戶“踩坑”,被市場拋棄。
大林認為:“未來,AI地圖企業(yè)要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社會責任間找到平衡,才能成為人們出行的智能助手?!?/p>
姚姐和李哥也表示:“我們期待AI地圖,但拒絕隱形陷阱。AI地圖,‘填坑’才能走得更遠。”
(文中大林為化名。)
(部分配圖來源于AI。)
(聲明:本文僅作為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參考建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聽筒Tech”,作者:楊林,編輯:饒言,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