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首款全景相機Osmo 360:有亮點也有不足
前不久,大疆發(fā)布了旗下第一款全景相機,我們第一時間拿到并深度使用了兩周。我很喜歡這個產(chǎn)品,但作為大疆的首款全景相機,它并不夠完美。接下來和大家分享實際體驗。
優(yōu)秀的畫質(zhì)表現(xiàn)
首先,Osmo 360的畫質(zhì)相當不錯。
此次最大看點是兩顆定制的1英寸方形傳感器。以往的全景相機,傳感器多為長方形,在全景模式下,相機只能利用傳感器中心的正方形部分,兩邊多余部分被浪費,影石的X5就是如此。
而大疆為這臺全景相機定制了兩顆等效1英寸的相機傳感器。等效1英寸意味著在全景拍攝時,Osmo 360的傳感器成像面積與4:3的1英寸傳感器成像面積一致。根據(jù)勾股定理計算,其對角線約為0.98英寸。不過在拍攝單鏡頭模式視頻時,裁剪后成像面積會變小。
在全景視頻模式下,這臺全景相機最低支持4K100幀(PAL下),最高支持8K50幀,且不支持1080P。在8K50幀拍攝規(guī)格下,放大細節(jié)查看,畫質(zhì)完全夠用。對比4K100幀,在同一場景下放大,8K50幀畫面更清晰,4K100幀畫面則稍顯不足。
大疆在全景視頻模式下加入了夜景增強模式,與普通模式拍攝內(nèi)容對比,其在噪點控制和清晰度方面表現(xiàn)出色。
此外,這臺全景相機還能拍攝1.2億像素的全景照片,單張照片體積在18mb到19mb之間,畫質(zhì)極佳。
除全景模式外,Osmo 360也支持單鏡頭模式,可拍攝170度的“極廣角視頻”,視角更廣,畫面更具沖擊感。與常規(guī)單鏡頭模式對比,極廣角視頻視場更廣闊。
左圖為普通視角,右圖為極廣角模式
總體而言,Osmo 360的畫質(zhì)足以和Pocket 3一較高下。
積極加入DJI全家桶
在散熱表現(xiàn)上,Osmo 360較為保守。在室溫28度、4K100幀模式下,測試可錄到卡滿,期間無過熱問題,日常游玩拍拍停停完全夠用。但在8K50幀模式下,相機最多錄制11分鐘就會過熱關機,比如在奧林匹克公園拍攝鳥巢延時,中途就因過熱關機,十分影響體驗。
此次大疆為Osmo 360內(nèi)置了128GB存儲,實際可用105GB,無需擔心忘帶內(nèi)存卡。搭配暢拍套裝的三塊電池,可滿足一天的使用需求。
專業(yè)性方面,這臺全景相機支持10-bit直出、D-Log M模式和無線連接麥克風,無論是專業(yè)人士還是普通玩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Osmo 360在連接麥克風時,可直接在設置首頁找到對應圖標,點擊即可連接,比Pocket 3和Action 5 Pro更便捷。
如今,大疆產(chǎn)品逐漸形成全家桶體驗。盡管并非所有人都會集齊Pocket、Action和Osmo 360三款產(chǎn)品,但麥克風通用,甚至支持Neo小飛機。
同時,Osmo 360的電池與Action 5 Pro通用,一套電池可用于兩臺設備,雖然雙持情況較少,但配件通用仍是一大優(yōu)勢。
并非完美的體驗
不過,Osmo 360的體驗并非完美。它手感類似剃須刀,體積小巧,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裸機手持時,手指易碰到鏡頭,拿得淺又怕掉落,且大疆未采用影石X5可更換鏡頭的設計,不過新增了159元“鏡片磨損換新”服務,算是有所彌補。
因此,日常使用建議搭配自拍桿,但使用自拍桿會降低便攜性。Osmo 360支持多種自拍桿,且可磁吸快拆,安裝拿取方便,還有專門的續(xù)航延長桿,支持額外續(xù)航和錄制等操作。
Osmo 360搭載了一塊高亮的OLED屏幕,強光下也能清晰顯示,但屏幕尺寸比Action 5 Pro小,手指觸摸操作不太方便。
在雙一英寸傳感器和10bit支持下,全景相機畫面有了質(zhì)的提升,但當人或物體離相機太近且位于兩顆鏡頭之間時,會出現(xiàn)畫面割裂現(xiàn)象,這是全景相機的特性,Osmo 360的最近可用距離約為75厘米。
軟件方面,手機端可使用DJI Mimo,電腦端可使用DJI Studio或在PR上安裝全景插件。電腦端官方軟件處理全景視頻功能較全面,但處理單鏡頭視頻功能單一,甚至不支持多軌道編輯。目前來看,更推薦使用DJI Mimo,操作更流暢便捷。
目前,大疆Osmo 360單機身2999元,暢拍套裝3799元,價格比Insta360 X5更便宜。
作為大疆第一代全景相機,Osmo 360在硬件規(guī)格和價格上都展現(xiàn)了大疆的野心,但它還不夠完美,如軟件操作復雜卡頓、畫面割裂等問題,需要大疆進一步優(yōu)化。屆時,才是真正滿血的Osmo 36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硬核看板”(ID:yinghekb),作者:李灃,36氪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zhuǎn)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quán)或非授權(quán)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