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煙火小店逆襲連鎖餐飲,重拾生活溫度
這個假期,煙火小店逆襲連鎖餐飲,夜市里的小食物散發(fā)著溫情與活力。
今年十一,中國餐飲熱鬧回歸街頭
若你晚上八點去過長沙坡子街,便能真切體會“人從眾”的含義。
臭豆腐攤前排著一圈又一圈的隊伍,黑色的油鍋一邊炸一邊冒煙,老板手腳麻利地翻著臭豆腐,還不忘吆喝:“要辣不?要脆的還是軟的?”
空氣中彌漫著酸辣醬、碳火的味道和人們的笑聲。
在青島臺東夜市,烤魷魚攤主的胳膊上全是油點子,他從下午四點烤到凌晨,腳都腫了,可人群依舊未散。
桂林正陽路的螺螄粉攤,鍋里的湯底像開會似的沸騰著,老板娘用竹勺一邊攪,一邊埋怨她老公:“快點快點,粉都煮爛了?!?/p>
而在江西景德鎮(zhèn),雞排哥還守著那口小攤,穿著被油煙染成深褐色的T恤,一邊炸雞排,一邊笑著和客人聊天。他沒有品牌標識、沒有裝修、沒有系統(tǒng),甚至連個像樣的燈牌都沒有,但他的攤子前天天都排著隊。
這些場景,幾乎是這個假期中國餐飲的寫照。
人們不在商場,不在連鎖餐廳,而是聚集在夜市、街邊,沉浸在那煙火氣息中。
據(jù)美團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國慶夜間餐飲訂單同比上漲112%,地方小吃類更是暴漲165%。
大眾點評上,“夜市”“燒烤”“地方小吃”的搜索量翻倍,縣城夜市的熱度首次超過了一線商圈。
反觀商場的餐廳,燈光太亮、空調太冷,客人越來越少。北京、成都、杭州的很多餐飲人都抱怨:“人流沒問題,但不吃正餐。”
一些連鎖品牌搞滿減、打折、送飲料等活動,依舊門可羅雀。
有餐飲老板發(fā)朋友圈說:“夜市攤子人比商場多十倍,啤酒比奶茶還暢銷?!?/p>
這話一點都不夸張。在夜市,人們摩肩接踵,塑料桌油光閃亮,啤酒泡溢出來,孩子蹲在地上吃烤串,年輕人邊吃邊拍照發(fā)小紅書。
那種熱鬧,是商場無法復制的,是一種原始的生命感。
有人說這是消費降級,我卻覺得這是信任升級。
人們并非變窮了,只是想吃頓放心飯。
這年頭,能看著鍋氣冒出來,能看見老板的笑容,就已經(jīng)是一種奢侈的安全感。
在商場的餐廳里,吃的是菜;在夜市的攤位上,吃的是生活。

圖|來源網(wǎng)絡
為何大家鐘情煙火氣?
答案很簡單:信任崩塌了。
過去幾年,連鎖餐飲常提及三個詞——標準化、效率、供應鏈。
這些詞看似高級,實則冰冷。
它讓餐飲變得像工業(yè)生產:流程精密、成本可控、利潤穩(wěn)定。但問題是,當飯變成了工業(yè)品,人心就變冷了。
今年,“預制菜”這三個字沖擊了整個行業(yè)。從“預制菜進校園”引發(fā)群體抗議,到“預制菜假高端”被媒體曝光,消費者發(fā)現(xiàn),自己花的錢,買到的可能不是現(xiàn)炒的飯,而是倉庫里的貨。
微博上“拒絕預制菜”“我要看明廚”天天上榜,抖音上#預制菜避雷榜#播放量破十億。人們開始懷疑一切過于標準的東西。
一家連鎖品牌廣告寫著“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這原本是自信的表現(xiàn),如今卻成了諷刺。
顧客會心想:“那是不是每一份,都不是現(xiàn)炒的?”
標準化本身沒錯,錯的是那股“假裝真”的勁兒。
可以用中央廚房,但別騙顧客說是“大廚手工炒制”。
可以冷凍配送,但別拿營銷故事糊弄人。
中國人不怕吃冷凍的,只怕被糊弄。
“吃飯”的本質就是“信任”。
只有相信你手干凈、火候把握得好、沒有偷工減料,我才會張嘴吃飯。
這層信任一旦崩塌,再高的效率也無濟于事。
于是,今年假期的煙火小店、小攤火爆起來。在那里,人們能看到食材在切,能聽到鍋在爆,能聞到火在燒。老板就在眼前,不藏不躲。
這一眼的“看得見”,比任何品牌口碑都更有說服力。

圖|來源網(wǎng)絡
甚至有人覺得,夜市攤的飯,哪怕不太衛(wèi)生,不太精致,只要熱油下鍋、香味撲鼻,所有的懷疑都會消散。
這就是今年煙火小店獲勝的底層邏輯。
飯可以不貴,但必須是真材實料。
食物可以平凡,但制作過程要能被看見。
信任,是人們吃飯時嘗到的第一口味道。
連鎖餐飲精于算賬,小店長于算人心
去夜市逛一圈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老板們全憑感覺經(jīng)營。他們沒有CRM系統(tǒng)、沒有后臺數(shù)據(jù),甚至不會算毛利,但他們清楚誰愛吃辣、誰不吃蔥、誰上次多要了一份。
有顧客三天沒來,老板會念叨:“那小子最近咋沒露面?”
新客來了,老板會多送兩串:“吃著試試,辣不辣?”
這就是小店的“用戶留存邏輯”,沒有算法,全靠人情。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你吃得舒服了,就會回來。我多笑笑,你就會多花點錢。
這就是他們的復購機制。
而這些,恰恰是連鎖餐飲羨慕卻學不來的。
連鎖追求標準化,結果把靈魂也標準化了。
顧客進店,聽到的是錄音式的“歡迎光臨”;點菜時,看到的都是模板化推薦;
連笑容都有統(tǒng)一的角度。
這就像去理發(fā)店,發(fā)型好不好看是其次,最怕理發(fā)師面無表情。
飯店也是如此。菜可以普通,但人必須有溫度。
抖音、小紅書上最火的餐飲視頻,不是“連鎖上新”“品牌聯(lián)名”,而是“雞排哥炸雞”“螺螄粉姐吵架”“夫妻檔烤串”。
他們不懂流量邏輯,但懂生活邏輯。他們不會投廣告,但能讓人信任。
有網(wǎng)友說:“雞排哥不需要品牌,他自己就是品牌?!?/p>
確實如此。那口油鍋,就是他的標志;那股香味,就是他的營銷。
太多品牌在作秀——秀熱情、秀體驗、秀性價比。
但顧客心里都明白。真正的煙火氣,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充滿混亂——有點臟、有點吵、有點擠,但充滿生機。
今年小店小攤的火爆,不只是因為價格便宜,更因為它讓人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被理解感”。
夜市熱鬧,是生活的復蘇
這是被“效率時代”壓抑已久的中國人,重新找回的生活氣息。
去柳州看夜宵,粉湯在鍋里咕嘟咕嘟地翻滾,桌上堆滿了辣椒、酸筍、花生米。一碗粉端上來,整條街都彌漫著香味。
在淄博,燒烤攤老板大聲喊:“多放孜然!”
在青島,烤魷魚一邊翻一邊淋醬,油滴在炭火上發(fā)出“滋滋”的響聲。
在景德鎮(zhèn),雞排哥一邊炸一邊笑著說:“現(xiàn)在外地人都來找我吃雞排?!?/p>
他沒做任何營銷,但讓人感覺他是在實實在在地過日子。

圖|來源網(wǎng)絡
這些攤位,支撐起的不是GDP,而是“信心”。
那種“還可以吃、還可以笑、還可以擠夜市”的信心。
中國餐飲不應只有連鎖。
餐飲不是工業(yè),而是生活。
它既需要麥當勞式的標準,也需要雞排哥的隨性。
連鎖是骨架,小店是血肉。
骨架讓行業(yè)穩(wěn)定,血肉讓行業(yè)充滿活力。
但現(xiàn)實是,小店正被層層“秩序”擠壓——房租太高、平臺抽成太狠、政策要求太多,連鎖餐飲占據(jù)著各種優(yōu)勢……煙火氣剛旺起來,就被撲滅了。
夫妻店主不怕累、不怕苦,就怕被忽視。煙火經(jīng)濟不該是東躲西藏的游擊戰(zhàn),它應是溫暖的經(jīng)濟,是城市的夜呼吸,是普通人的晚安儀式。
如果有一天,街頭再也聞不到油煙味,城市再也聽不到“要辣不”,那生活或許還在,但靈魂卻沒了。
中國餐飲的未來,不應是“連鎖對地攤”,而應是“連鎖和地攤”。
一個制定標準,一個守護人味。連鎖有秩序,小店有自由。這才是真正的共贏。
只要夜市的燈還亮著,只要還有人喊“要不要加辣”,中國餐飲就不會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觀局”,作者:餐觀局,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