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斷供!中芯國際能接棒嗎?
就在昨天中芯國際以7000億市值登陸科創(chuàng)板的同時,臺積電召開了二季度業(yè)績說明會。會上臺積電透露,未計劃在9月14日之后為華為繼續(xù)供貨。而美國政府5月15日宣布的對華為限制新規(guī)將于9月15日生效。
在芯片設計制造行業(yè),臺積電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存在?一旦臺積電斷供華為,中芯國際能接棒嗎??
業(yè)績會數(shù)據(jù)顯示,臺積電(TSMC,2330.TW)于二季度營收3107億新臺幣,同比增長28.9%,凈利潤1208億新臺幣,同比大漲81%;同時6月的銷售額創(chuàng)歷史新高。
芯片制造行業(yè)從毛利率衡量盈利能力,從制程收入衡量技術先進程度,從這兩方面來看,中芯國際和臺積電還有一定差距。
1、盈利能力:臺積電比阿里騰訊還高
目前,臺積電是臺灣證券交易所市值最大的公司,公司毛利率、營業(yè)利潤率、凈利率在晶圓行業(yè)內一枝獨秀,把制造業(yè)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做得比阿里騰訊還高,令同行艷羨。
二季度,臺積電毛利率53%,營業(yè)利潤率42.2%,凈利潤率38.9%,均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
而中芯國際的毛利率只有20%上下。毛利率是公司競爭力的側面表現(xiàn),顯然中芯國際距離臺積電還相差甚遠。
比如從價格來看,同樣的產(chǎn)品,中芯國際能賣出的價格只有臺積電的一半:根據(jù) ICinsights 數(shù)據(jù),2018 年四大晶圓代工廠中,以八英寸等價晶圓計算,臺積電的單片晶圓 價格(1382 美元)>格羅方德(1014 美元)>臺聯(lián)電(715 美元)>中芯國際(671 美元)。
背后的核心原因,是臺積電擁有金字塔頂端的技術——先進制程??梢哉f,全球最牛的技術,使其產(chǎn)品具有極強的盈利能力。
2、制程工藝:全球最強,蘋果三星華為爭搶
制程,是指芯片內部的晶體管的柵長,通俗講就是芯片內部的最小線寬,線寬越短精細度越高,在一顆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的數(shù)量越多,芯片性能越高。
在所有電子設備中,智能手機對處理能力、對芯片性能要求最高,所以高端智能手機一般使用最先進的制程。
在這方面,中芯國際的制程工藝,還遠達不到高端智能手機的要求。
目前,全球能夠量產(chǎn)的最先進工藝是臺積電的5nm,中芯國際量產(chǎn)的最先進工藝是14nm,相差兩代。
從收入結構來看,臺積電先進制程占比高,中芯國際落后制程占比高,反映了各自的技術實力。
二季度,臺積電7nm的出貨量占總收入的36%,同比提升15個百分點,16nm制程占比18%,16nm及以下的先進制程占總收入的54%,顯示了先進制程占比不斷提升。
而中芯國際,28nm 及以下制程占比只有4%,40nm及以上制程占比 96%。
可以看到,由于最強悍的的技術能力,全球領先的手機廠商和芯片設計廠商,諸如蘋果、高通都是臺積電的老客戶,并在爭搶臺積電的產(chǎn)能。
因此,5G手機還未到來,代工廠便已受益,也是現(xiàn)階段受益最快、最大的環(huán)節(jié)。
3、下游應用:中芯國際只能滿足低端智能手機
制程工藝決定了下游的應用,二季度臺積電來自智能手機的收入占到47%,高性能計算機帶來33%的收入。
而中芯國際生產(chǎn)的芯片還剛剛能應用于低端手機,除此之外是一些對芯片性能要求低的功率器件、模擬芯片等。
制程進步背后是摩爾定律的演進,由于資金、技術壁壘不斷提高,不僅十多年來沒出現(xiàn)新的競爭玩家,而且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從先進制程中“出局”。
格羅方德在2018年宣布放棄 7nm 研發(fā),聯(lián)電在2018 年宣布放棄 12nm 以下(即 7nm 及以下)的先進制程投資,因此先進制程的玩家僅剩行業(yè)龍頭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以及處于技術追趕中的中芯國際。
4、研發(fā)投入和資本開支:臺積電成功的關鍵
半導體技術更新迭代快,意味著需要投入極大的研發(fā),背后需要有公司利潤累積以支撐。
憑借全球最強的技術,臺積電實現(xiàn)了這樣的正循環(huán):通過遠超行業(yè)的盈利能力積累利潤,用以下一代技術研發(fā)和資本開支,實現(xiàn)技術先進后贏得客戶,進一步反哺利潤,支撐下一輪的研發(fā)和資本開支。
這樣的正循環(huán)使得后來者追趕極難:較高的研發(fā)費用及資本開支,是臺積電保持行業(yè)絕對領先地位的關鍵。
2017-2019年,中芯國際研發(fā)投入分別為35.76億元、44.7億元及47.45億元,占營業(yè)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72%、19.42%及21.55%。
中芯國際的研發(fā)投入雖然持續(xù)增長,但仍不及臺積電。下圖可以看出,臺積電在研發(fā)投入和資本開支上遠大于競爭對手,長期保持行業(yè)絕對強勢的話語權。
5、臺積電斷供華為,中芯國際能接棒嗎?
來自日媒的最新統(tǒng)計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圓廠中臺積電獨攬51.5%的份額,高居第一;三星居次,份額是18.8%;3~5名分別是格芯、聯(lián)電和中芯國際。
在財報溝通會上,臺積電表示,受美國政府對中國華為公司禁令的影響,臺積電自5月15日起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且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不變,臺積電將在9月14日之后停止對華為的供貨。
斷供后,中芯國際能否接棒臺積電,滿足華為的芯片代工需求?答案是不能。
此前,據(jù)業(yè)內人士爆料稱,華為海思麒麟下一旗艦芯片代號為“巴爾的摩”,也將采用5nm工藝制程,傳聞其或直接跳過A77升級為A78構架,CPU和GPU的性能提升超過40%。
而5nm制程,全球只有臺積電實現(xiàn)量產(chǎn),中芯國際目前只滿足了華為一部分低端手機的代工需求。
2020年2月,中芯國際從臺積電手里搶下了華為海思的14nm訂單,所生產(chǎn)的芯片用于榮耀品牌機型。
目前,華為海思已是中芯國際第一大客戶。中信證券、預計,今年中芯國際14納米晶圓產(chǎn)量的八成多將供給華為海思,收入貢獻比例在17%-25%之間。
但中芯國際對華為的支撐有限:由于14nm剛量產(chǎn),目前還處于產(chǎn)能爬坡中:2020年7月預計每月9千片,年度達到1.5萬片每月,而臺積電更先進的7nm已達到100萬片的年產(chǎn)能規(guī)模。
那么,接下來華為的芯片代工到底怎么辦?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