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火拼雙11,百億補貼在直播間里燃燒
鯨商(ID:bizwhale)原創(chuàng)
作者 | 鄭瑞龍
百億補貼、全網(wǎng)最低價口號在N個直播間回蕩,這道題不比往年的“算數(shù)”容易。
繼拼多多之后,阿里、京東、蘇寧易購和快手、抖音等線上平臺都搞起了“百億補貼”。前日,京東副總裁韓瑞在脫口秀中吐槽,“很多企業(yè)成立至今都沒賣出過一百億,你是要把公司補貼給消費者嗎?”
百億補貼的雙11鋒芒,要蓋過價格“打骨折”的雙11,商家依舊關心的是,如何真正的產(chǎn)生爆單轉化,消費者們更想知道如何“優(yōu)雅地薅羊毛”。
電商平臺也各出奇招,天貓把“光棍節(jié)變成雙節(jié)棍”,在原有的1天之外增加3天預售期,盡一切可能為活動造勢。盡管有人質(zhì)疑,電商平臺百億補貼是“羊毛出在豬”,但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樂此不疲。而今年這場百億補貼最大的看點,是在直播間里燃燒。
預售+直播,百億補貼花樣多
今年,日活數(shù)億的快手、抖音加快電商步伐,紛紛加入到雙11百億補貼活動中,讓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比往年更有火藥味。
為引爆線上消費的熱度,今年電商玩法有所變化,主要包括營銷周期拉長,加強對商家直播的考核及流量傾斜,還有百億補貼+各種優(yōu)惠券的聯(lián)合促銷計劃。
天貓、京東都在此次雙11活動上,加了一個預售期,使得原本所有集中于當天爆發(fā)的網(wǎng)購訂單,分布到20-30天營銷周期里。2019年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已達到2684億元,今年要刷新“戰(zhàn)績”,在這特殊的年份下,靠一天繼續(xù)高漲,顯然也有壓力。
預售制并不新奇,京東618持續(xù)多年的“沙漠風暴”促銷活動就是分專場、分時段銷售,最后對外披露銷售成交總額。一方面,預售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提高消費心理預期,形成延續(xù)性消費效果。
另一方面直播賣貨形式下,把期限拉長,招商計劃更容易落地推進,吸納新商家進入平臺鋪貨。通過購買預測,在未成交前就進行備貨、配送到站點,也可以減輕雙11快遞派單壓力,結合價格保護機制,改善消費者購物體驗。
由于直播帶貨場景提供的全新互動方式、豐富的商品呈現(xiàn),所以直播會場成了今年雙11大促的標配。僅10月21日天貓雙11預售,薇婭和李佳琦直播間就涌入了超3億人,銷售額直逼80億元,相當于第一屆雙11銷售額的150倍,可見平臺、商家和用戶對直播的瘋狂。
這次淘寶直播從關注賣場、貨品和內(nèi)容腳本的頻道運營模式,轉變成強聯(lián)動、促客活的爆品打榜模式。據(jù)披露,淘寶直播已與300多位金牌主播及短視頻服務商簽約,貨品池幾乎覆蓋整個阿里電商業(yè)務。
淘寶直播運營專家晶彩指出,今年雙11所有會場都用直播做個性化流量的承接,對產(chǎn)品進行打標。商家在選品時,需要明確給到主播關于商品賣點、直播間價格及合作權益等信息,方便雙方快速對接。
京東直播則計劃推出“300明星+500總裁”在線的超級直播夜,既是個營銷熱點,又把直播交易最低扣點比例降至1%,允許商家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渠道投放,減少商家營銷費用支出。同時,京東采用店鋪賽馬制,依據(jù)商品性價比、活動承接頁與好評率等指標對商家考核。
今年百億補貼與以往的優(yōu)惠券相比,側重點有些不同。過去電商平臺發(fā)紅包、滿減優(yōu)惠等主要為了增加搜索推薦廣告、店鋪會員拉新;現(xiàn)在天貓雙11補貼、京東“雙百億計劃”都是針對下沉市場做品牌滲透,尤其是讓聚劃算、淘寶特價版、京喜上的商品深入人心,獲取傳統(tǒng)消費場景的商家和用戶。
今年雙11期間,拼多多的動作比起阿里、京東顯得低調(diào),但百億補貼常態(tài)化所帶來的高速用戶增長,以及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平臺的態(tài)度改觀,將使拼多多的客單價和粘性提高,刺激一些品牌商家入駐。
當前拼多多已開啟10多個分會場、11.11大促-百萬免單專場,聯(lián)合品牌商拿出百億預算補貼手機數(shù)碼、美妝、母嬰百貨等品類,符合用戶消費需求的爆款商品仍會被優(yōu)先推薦。
另外,以快手和抖音為代表的直播電商平臺在今年先后取消淘寶外鏈,試圖讓交易全部在平臺小店內(nèi)完成,并分別發(fā)布了百億補貼與寵粉節(jié)活動。從招商規(guī)則上看,快手、抖音的電商訴求仍有差異。
快手自2018年做電商以來,受益于頭部主播家族的粉絲粘性,卻也讓平臺的話語權在實際交易中變?nèi)?,整體電商服務、品類等維度的提升有限。今年雙11活動,快手的重心是扶持一批中小商家和腰部及腰部以下帶貨達人崛起,并為此投入上億現(xiàn)金和10億流量。
通過品牌商品供應鏈聯(lián)盟、品類專場、明星達人合作帶貨等方式,快手在進一步降低中小商家、腰部達人選品賣貨的門檻,打算用營銷資源撬動線上成交量,優(yōu)化品牌對快手“不適合品宣”的認知,增加廣告收入。
而抖音投入數(shù)億流量打造的寵粉節(jié),是其成立一級電商部門后的首個雙11活動,促銷大概持續(xù)兩周,商家主要來自服飾、美妝、食品飲料等高關注品類。
抖音采用“雙軌賽道打榜”模式,一類中小商家(歷史退款率<50%)劃分為23個垂直賽道,依據(jù)抖店銷售額、直播間觀看人數(shù)、互動程度等維度排名,獎勵流量包和榮譽標識;另一類是品牌商家和明星達人,抖音為爆款尖貨、獨家定制和品牌新品開放更多資源,既提高帶貨銷量、復購率,也賺取高傭金回報。
一言以蔽之,雙11百億補貼大戰(zhàn)雖然玩法多變,但也考驗著平臺的誠意和實力。天貓、京東、拼多多電商平臺的補貼,主要體現(xiàn)于豐富商品的折扣價;而號稱全網(wǎng)最低價的快手、抖音,其實更傾向?qū)ι碳已a貼流量,畢竟直播電商在商品供應鏈環(huán)節(jié)的議價能力仍有待提高。
搶流量和推新品的利益訴求
頭部電商平臺和商家之所以愿意燒錢搞補貼,是因為這兩年國內(nèi)市場供需側的態(tài)勢已發(fā)生變化。
一方面,電商用戶增量觸達天花板,很難再進行高速增長。阿里、京東的用戶增速在一段時期內(nèi)下滑表明拐點已至,這加速了阿里推淘寶特價版,京東推京喜的步伐,必須與拼多多在下沉市場搶新的入網(wǎng)用戶。
另一方面,疫情后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減弱,更偏愛搶購“低價好物”。頭部電商平臺策劃活動雖有不同特色,但都把中低收入人群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利用直播、1元購等方式推薦低價商品、拉新促活。
這些變化的本質(zhì)是:商品高度同質(zhì)化,銷售渠道多元化,消費分層加劇,價格的敏感性在絕大數(shù)消費者身上有體現(xiàn),而主流平臺又要對優(yōu)質(zhì)品牌商進行爭奪,所以百億補貼變相成為籌碼,直播則是一種重要形式。
天貓、京東電商利潤的大頭就來自于把所有流量打包成曝光資源位,售賣給不同商家來收取廣告費,并在交易環(huán)節(jié)抽傭,所以電商平臺就不得不為爭奪新流量、做高復購率而“燒錢拼命”。
介于電商平臺與消費者之間,商家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大部分商家的私域流量不足以支撐銷售,且最終還要依靠電商平臺變現(xiàn),更不能錯過雙11大促。
很多品牌也選擇在雙11期間發(fā)售新品,獲得更多曝光。新品一般提前30天就會安排上線,在大促期間持續(xù)進行營銷,包裝賣點,優(yōu)化店鋪搜索關鍵詞等,電商平臺針對不同程度的新品會給予相應的流量支持,來吸引年輕用戶和提升客單價。
由于大量工廠開始轉內(nèi)銷、做電商,今年雙11的線上新品類目比往年更關注C2M新品,電商平臺有意孵化新的工廠品牌。天貓官宣幫1萬個品牌做數(shù)字化升級,京東也聲稱扶持廠商打造新品。
針對中小商家和廠家,淘寶特價版、京喜及拼多多在推廣新品時,不依賴搜索競價排名,而是砍掉不必要的渠道宣發(fā)成本,走少量SKU的爆品推薦路線。
直播間里百億補貼后,消費者搶到低價發(fā)售的品牌商品,商家因平臺扣點比例調(diào)低及薄利多銷獲得利潤,電商平臺也實現(xiàn)對下沉市場用戶的有效觸達。多方利益訴求得到平衡,這場營銷游戲才玩得下去。
百億補貼,走向何方?
百億補貼,消費者感受最強的不是百億噱頭,而是實打?qū)嵉姆惮F(xiàn)。
燒錢帶來的流量或銷量,有人歡喜有人憂。尤其在雙11時間線拉長的情況下。如果營收不能覆蓋整個商品成本及履約成本的話,未來商家參與百億補貼就不會那么有誠意,消費者也失去新鮮感,電商平臺則面臨用戶流失的風險。
就電商平臺而言,淘寶/天貓、京東有海量SKU來滿足消費者對各類商品的需求,形成了很強的長尾效應,為平臺持續(xù)帶來利潤。但是拼多多的拼購機制及推出的百億補貼,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流量成本和獲客難度,讓阿里、京東不能再無動于衷。
按照阿里、京東的電商業(yè)務體量,全面補貼會影響資本市場的短期收益表現(xiàn),因此除了大力推廣淘寶特價版和京喜,天貓、京東可能會擴大品牌補貼專區(qū),滿足用戶長期薅羊毛的需求。
此外,快手與抖音對電商平臺虎視眈眈,或許會加大流量補貼力度來吸引商家入駐、用戶下單。
快手僅用一年半就把規(guī)模做到了2000億(淘寶直播用了三年),增長速度非???,而在高頻的服飾美妝、食品等品類,價格競爭會直接減少天貓、京東的銷售額和復購率。有業(yè)內(nèi)人士稱,去年辛巴一個人的服裝銷售額,抵得上淘系前10品牌商家的銷售總和。
筆者推測,未來頭部電商平臺的各類補貼會重點投放直播消費場景,而平臺、商家與主播之間的利益分成,多入口運營能力、供應鏈服務等因素,會成為影響活動轉化率和用戶粘性的關鍵。
在消費需求驅(qū)動下,商家看似主動降價,實則仍是被動。如何從平臺上賺到更大利潤,讓品牌吸引到更多用戶,這其實是商家們在雙11低價促銷過程中想的問題。
比如:找到契合定價區(qū)間的主播和銷售期,中小商家就可以把部分特賣商品前置,不押注在雙11當天搶資源位;盡可能在合作中從平臺獲取更多用戶需求信息,為做店鋪會員和建私域流量進行鋪墊,減少后續(xù)重復投放卻帶不來復購的壓力。
同時在搭配促銷和新品打榜期間,商家要留心平臺的流量傾斜維度,除了價格、服務之外,分析主要競品的營銷策略,避開因投放失誤陷入價格戰(zhàn),推出符合用戶消費預期的高性價比產(chǎn)品。
最后商家要做好供應鏈建設,不管哪條賽道,未來的新品牌都會出現(xiàn),但穩(wěn)定的品控體系才是帶來品牌溢價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即便被補貼式營銷搶了風頭,仍然能迅速調(diào)整狀態(tài)跟進,挽回用戶。
聲明:本文源自網(wǎng)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來源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nèi)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