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大企業(yè)專門獎勵“失敗者”?這是門學問
來源丨創(chuàng)業(yè)酵母(微信號:chuangyejiaomu)
作者丨酵研院
我們都經(jīng)歷過失敗,內心也默認了失敗的人會受到懲罰、付出代價。
通用電氣前總裁杰克·韋爾奇卻說過一句非常反常識的話:不只獎勵成功,也要獎勵失敗。
通用電氣曾有一項超過2000萬美元的投資項目遭遇失敗,但歸根結底這次失敗并非人為因素,而是難以預測的市場變動導致的。因此韋爾奇決定依然獎勵參與該項目的70名員工,甚至推動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也得到了晉升。
一般人印象里,“賞罰分明”是天經(jīng)地義的道理,鐵面無私、懂得賞罰公平的領導是大家敬仰和信任的管理者。但韋爾奇為什么要把“獎勵失敗”當做自己的管理綱領之一呢?
獎勵失敗,實際上獎勵的是什么?
不僅韋爾奇“獎勵失敗”,包括微軟、3M等知名公司在內的許多企業(yè),都有類似行為。
之前微博上有條熱搜:日本大阪某家公司設立了一項“大失敗獎”,專門頒給經(jīng)歷過嚴重失敗的人。公司里上到社長下到職員,很多人都拿過這個獎。
“大失敗獎”的起源是因為在公司創(chuàng)立初期,由于一些失敗導致巨額虧損,但是那些失敗也帶給公司一些寶貴的財富,于是成立這個獎希望員工不要被失敗打倒,要勇于挑戰(zhàn)。
而且所謂的“領獎”,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領這份“大獎”,意味著你要在全公司人面前公開承認自己的失敗,不甩鍋也不逃避??梢哉f出面領獎必須鼓起很大的勇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心態(tài)上就足夠強大。
領獎也意味著失敗過的人真正下定決心要改正失誤、加倍努力,所以在全公司面前做了一個非常有儀式感的公開承諾。
可以看得出,所謂“獎勵失敗”,本質上還是要扣動大家的心靈扳機,把失敗造成的心理陰影和低落情緒,扭轉為積極的心態(tài)和創(chuàng)造動力。
讓失敗變成最好的學習
當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失敗都有資格被獎勵。
如果是管理者踩了公司制度的紅線,工作疏忽大意、不負責任,自身能力不足卻不尋求幫助,或者人為惡意的制造損失,相關人員一定要“繩之以法”,決不能破壞公司的價值觀。
也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能力去獎勵失敗。
如果是公司本身的制度不完善,組織的容錯糾錯能力不強,或者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還是要以企業(yè)生存為最高目標。
但對于運行良好、價值觀貫徹始終的公司來說,失敗也可以成為機遇。
遭遇失敗后徹底放棄的認命,和想辦法把失敗變?yōu)楣矩敻坏姆此迹@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就是管理者段位高低的分水嶺。
為了不讓任何一次失敗被浪費,一定要老板帶頭復盤總結:這次是因為人力無法控制的意外而失敗,還是決策層對項目負責人的支持不到位?是戰(zhàn)略有問題、流程控制有問題,還是選人用人有問題?
項目失敗后的復盤,目的不是找人背鍋,而是解決問題、吸取教訓,爭取下次做得更好。因此最好開一場裸心會,大家無論對自己的錯誤還是他人的錯誤,都暢所欲言。
在復盤里老板和管理者一定要問自己,公司從這次失敗里得到了什么:
今后我們是否對市場和客戶看得更清楚?
是否能把這次失敗轉化為一場成功的團隊練兵?
我們能不能通過失敗來整頓部門、完善制度?
經(jīng)歷失敗后我們應該怎樣梳理架構、調整戰(zhàn)略?
未來要怎樣設計或優(yōu)化輔導和追蹤體系?
決策層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
讓失敗變成一場最好的學習、最好的團建,利用這場失敗來激發(fā)人的潛力,最終幫助曾經(jīng)失敗的人走出陰影,獲得成功。
用成功獎勵失敗,是管理者段位最高的操作。
對待失敗的態(tài)度,看出管理者的智慧
獎勵失敗比獎勵成功要難得多,因為失敗的原因常常比成功復雜,失敗給公司帶來的影響,也比成功的影響更深遠。
這里有幾種獎勵失敗的思路可供參考:
1、為結果付酬,為努力喝彩。
失敗本身對公司造成了利益損失,所以就算要獎勵,也不可以馬上就給,而是要延遲一段時間,附加一些條件。
否則就成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問題。不管理由如何,讓公司蒙受損失的人一轉眼就拿到實際的獎勵,那以后要怎么獎勵讓公司賺錢的人呢?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立刻使用強化儀式感和榮譽感的方法,比如前文說的“失敗大獎”,或者一件特殊的紀念品,來激勵大家再接再厲的熱情。
2、責任加碼,戴罪立功
如果這次失敗屬于非戰(zhàn)之罪,怎樣才能把它轉化為對公司真正有益的財富,而不是停留在嘴上反思,回去該干嘛干嘛的形式主義呢?
首先失敗項目的負責人,要責任加碼,不僅要讓新項目成功,還要負責讓下面的員工,通過這次的事情有所成長。
另外還可以設立“失敗基金”,把失敗項目預計要發(fā)的獎金先存進去,之后團隊的新項目取得成功,能夠填補之前的失敗項目損失,那么再從“失敗基金”中取出一部分獎金來頒發(fā)。什么時候損失補上了,獎金就全發(fā)完。
3、事不二獎,亦不二罰
老板的胸襟和格局,體現(xiàn)在項目失敗后,能不能制止自己過度懲罰,或者過度獎勵相關負責人。也就是所謂的“事不二獎,亦不二罰”。
怎么理解呢?比方說,失敗項目的負責人已經(jīng)得到了獎金緩發(fā)、升職延后的結果,那么就不要因為他曾經(jīng)失敗過而從此不給他重要項目,一定要給他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這就是事不二罰。
另一方面,如果真是決策層犯了主要錯誤,老板也不要對這個負責人過度心懷愧疚,在他下個項目成功之后加倍獎勵,否則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服氣。這是事不二獎。
勝敗乃兵家常事,自古以來就沒有不包含失敗的成功。重要的不是怎樣懲罰失敗,而是怎樣從失敗中站起來,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用成功獎勵失敗,就是幫助曾經(jīng)失敗的人走出困境、獲得成功,重拾自信。在今天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在眼下的商業(yè)大環(huán)境里,這種管理方式對于提升企業(yè)文化的凝聚力、團隊的執(zhí)行力,更有特殊的意義。
因此只要下屬和員工沒有踩紅線、個人能力不行,或者惡意制造損失這類行為,決策者就可以酌情對失敗進行獎勵。
這樣的獎勵,激勵全公司士氣的效果遠遠好于懲罰,也能讓下屬感受到,老板的心真的跟我們在一起,這樣的老板是可以帶領我們共同渡過難關的。
而對于決策者自己來說,隨著職位越升越高,距離一線的“炮火聲”越來越遠,思維和決策就越容易不接地氣。面對失敗的總結教訓,也是提醒企業(yè)的決策者們回到最殘酷的現(xiàn)實,回到最基本的初心。
歸根結底,管理不該是你輸我贏的博弈,而是一門相互成就的藝術。
聲明:圖文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及來源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