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眼鏡店現(xiàn)倒閉潮:無電商沖擊,為何仍難以為繼?
近期逛街時會發(fā)現(xiàn),曾經隨處可見的眼鏡店,很多都悄然掛出了“轉讓”的招牌。
在某二線城市的商業(yè)街上,原本有8家眼鏡店扎堆,如今僅剩下3家還在苦苦支撐,老板們碰面時嘆氣的頻率越來越高。

這并非個例,天眼查數(shù)據顯示,從2022年到2025年這短短三年間,全國倒閉的眼鏡店鋪數(shù)量飆升至6萬家,平均每天有55家店關門歇業(yè)。
然而,就在幾年前,眼鏡店還是眾人眼中“一本萬利”的熱門生意,一副眼鏡的利潤,能抵得上普通工薪族大半個月的工資。
曾經的暴利神話與如今的關店潮形成鮮明對比,眼鏡行業(yè)究竟經歷了什么?
一提到眼鏡店的暴利,就不得不說江蘇省丹陽市。
這個縣級市中一個僅8平方公里的產業(yè)園區(qū),卻擁有全國七成、全球一半的鏡片產能。

業(yè)內有這樣一種說法:“丹陽的鏡片,像蘿卜白菜一樣論斤賣?!?/p>
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同樣的鏡片,批發(fā)價格還不到門店標價的20%。
更驚人的是,很多國際大牌的A型眼鏡,在丹陽200元就能買到,可一旦擺上城市商圈的柜臺,價格能翻上幾十倍。
因此,十年前開一家眼鏡店,幾乎就像擁有了一臺“印鈔機”,老板干一年,回老家買套房并非天方夜譚。
支撐這種暴利的,首先是“信息差”。
過去,消費者對眼鏡了解甚少,分不清“非球面”“漸進多”等鏡片的優(yōu)勢,也不清楚防藍光功能是否真的有用,只能聽信店員的介紹。
數(shù)據很殘酷:博士眼鏡2016年單片進價僅28元,門店標價卻高達280元;明月眼鏡在招股書中披露,成本6塊7,零售價竟標到998元。
其次,渠道的壟斷讓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
在網購眼鏡尚未興起、線下醫(yī)院視光中心較少的時候,大家配眼鏡只能選擇街頭的“老字號”。特別是學校、醫(yī)院附近的眼鏡店,簡直是“躺著賺錢”。
某縣城重點中學旁邊的眼鏡店,鏡片至少要千元起步,鏡框還要另外收費。
店員聲稱“進口鍍膜,能保護視力”,家長心疼錢,但又擔心孩子度數(shù)加深,只能忍痛購買。
更關鍵的是,“偽專業(yè)”不斷抬高了眼鏡的價格。
很多人認為驗光是一項高深的技術,愿意花幾百元購買“專業(yè)服務”,但實際上,全國真正有專業(yè)資格的驗光師只有3萬人,與30萬的行業(yè)標準相差甚遠。
不少門店的驗光師只是經過簡單培訓的銷售員,驗光儀半年不校準也很常見。即使驗光數(shù)據誤差50度,他們照樣收取200元的專家費。
曾經眼鏡店的暴利,并非產品本身價值高,而是過去消費者既不懂行又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被當成“冤大頭”。
誰能想到,曾經開一家火一家的眼鏡鋪,在短短幾年內就遭遇了“大洗牌”。
最先打破行業(yè)平衡的,是互聯(lián)網帶來的信息透明。
以前配眼鏡時,店員說“這是進口鍍膜鏡片,值2000元”,顧客只能無奈接受。
但現(xiàn)在不同了,年輕人配眼鏡前,會先在小紅書、抖音上查找攻略,鏡片的出廠價、阿貝數(shù)、折射率等專業(yè)參數(shù)一搜便知。

打開社交媒體,“59元丹陽直發(fā)”的配鏡套餐隨處可見,連蔡司鏡片也只需299元,還送鏡框。
更方便的是“云驗光”,醫(yī)院驗光單可以直接上傳到顧客手機,還有能測瞳距的APP,30秒就能獲取相關配鏡數(shù)據。
很多年輕人先去線下試鏡框,再回到線上下單。
某平臺統(tǒng)計,這種“白嫖試戴”的訂單已占四成,老板花幾萬塊租的旺鋪,變成了免費展廳,看似人來人往,實際成交卻寥寥無幾。
信息透明的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越來越理性。
“進口鍍膜”“設計師聯(lián)名”等以前能唬住人的話術,對00后已經不管用了,他們配鏡前會逛知乎、B站,把鏡片好壞的評判標準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會再為模糊的“專業(yè)概念”買單。
各大直播間里“9.9元配鏡”的鏈接一上架,就有上萬人搶購,目倉眼鏡靠這種方式,2024年線上銷量占總銷量的七成。
反觀街頭店鋪,客流量明顯減少,有社區(qū)店老板苦笑著說:“以前每月能賺15萬,現(xiàn)在8萬都難,連房租都交不起了。”

更何況醫(yī)院視光中心也來搶占市場,驗光加配鏡一套流程下來,價格比街邊店便宜一半,有更專業(yè)、更實惠的選擇,誰還愿意去門店當“韭菜”呢?
雪上加霜的是,傳統(tǒng)眼鏡店的運營成本不斷增加,進一步壓縮了盈利空間。
在一線城市的商場里,30平方米的小鋪月租就要好幾萬;驗光師的月薪漲到了一萬,還得繳納五險一金;庫存的鏡片更是“定時炸彈”,款式半年就過時,積壓在手里只能貶值。
再加上房租、水電等固定開支,一家店每個月至少要賣10萬才能不虧本。
但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中小店鋪拼死拼活也只能收入6萬左右,離保本還差很遠。
更可悲的是,不少老板還沉浸在過去的“暴利夢”中,既不肯降價迎合消費者,也不肯進行服務升級,甚至連店里壞了的燈管都舍不得換,等到資金鏈斷裂,只能關門大吉。
說到底,眼鏡店的倒閉,不是“被電商逼死”,也不是“被成本壓垮”,而是那些只靠“信息差”“渠道壟斷”盈利的店鋪,無法適應“消費者追求透明、實在”的新時代。
在大量眼鏡店倒閉的同時,也有一些門店找到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它們的轉型或許能給整個行業(yè)帶來啟示。
走“專業(yè)深耕”路線的寶島眼鏡就是典型代表。

以前寶島眼鏡也靠賣高價眼鏡盈利,后來轉型做“視健康服務”,尤其專注于兒童近視防控。
他們推出“360°視健康管理”,為孩子建立專屬視力檔案,每月免費復查,還會為家長提供家庭用眼指導。
雖然這里的防控鏡片賣1200元一副,但家長覺得“花錢買放心”,復購率高達70%。
轉型之后,寶島部分門店的兒童配鏡業(yè)務大幅增長,畢竟線上再便捷,也無法替代線下如此貼心周到的服務。
還有靠“性價比”出名的目倉眼鏡,用低價打開了市場。
他們在社交媒體推出低價引流套餐,通過優(yōu)化供應鏈、壓縮中間環(huán)節(jié),將成本降到最低。
雖然單副眼鏡利潤不高,但銷量非常可觀,不到三年,門店數(shù)量就達到30多家,一年流水高達千萬。
河南的寶視達,讓顧客先在網上驗光,再到店里取眼鏡。
雖然鏡片價格直接降低了三分之一,但2024年收入仍增加了3成,證明“薄利多銷”在眼鏡行業(yè)同樣可行。

也有門店嘗試“場景延伸”,把眼鏡店變成“網紅打卡點”。
有網紅眼鏡店在店內設置了咖啡區(qū)和打卡墻,鏡框按“復古風”“通勤風”分類陳列,消費者配眼鏡的同時,還能順便喝杯拿鐵,發(fā)個朋友圈,流量自然就來了。
自從增加咖啡業(yè)務后,客流量增長了40%,咖啡收入成為新的盈利點。
一些店在老花鏡業(yè)務中增加了助聽器、防藍光護目鏡等,挖掘同一客群的衍生需求,單客價值從800元提升到1500元,拓寬了盈利渠道。
從“一副鏡片吃半年”到“3年關店6萬家”,眼鏡行業(yè)的興衰,是消費市場理性化的一個縮影。
如今行業(yè)的大變革,是消費者用實際行動做出的選擇——大家不再為“偽專業(yè)”和“虛高定價”買單,只愿意為真正的價值付費。
未來的眼鏡店,比拼的不再是“能賺多少差價”,而是“能提供多少價值”:要么深耕專業(yè),要么追求高性價比,要么開拓新場景。
對整個行業(yè)來說,關店潮不是終點,而是告別暴利、回歸本質的新起點。畢竟,任何行業(yè)想要長遠發(fā)展,最終都要以“服務消費者”為核心。
參考資料:
1.半月談《眼鏡業(yè)暴利水深?“生存危機”倒逼他們轉型》
2.快刀財經:《天下苦“眼鏡貴”久矣》
3.中國新聞網:《一副眼鏡動輒上千,誰在“收割”近視眼?》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中注明來源及作者名字。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內容、圖片侵犯到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您可以發(fā)送材料至郵箱:service@tojoy.com






